九月的第一天,气候依然炎热,本该乘凉休憩,但在凤冈县永安镇崇新村的马桑菌种植基地里,却是另一番忙碌景象。在基地的专用冷库中,工人们正将菌种搬出,以最快速度送上生产线,认真仔细把好每一道生产关口,开足马力投入生产。
基地负责人朱忠坤介绍,之所以把菌种放在冷库里,是为了保证种子的活性和鲜度,只有这样做,菌种才能正常变为菌棒,再产出马桑菌,从而达到预计一年余万斤的马桑菌生产量。要达到如此多的生产任务目标,那可不容易!在今年三月份正式落户凤冈以前,这家名为贵州省马桑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方早就做好了准备:一是通过对接,凤冈县农业农村局派出了农技专家进入基地指导生产;二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帮助协调帮助下,用地用电问题得以完美解决;三则是在贵州省农科院马桑菌专业研发团队的助力下,马桑菌菌种研发有了突破,如此三管齐下,公司这才放心大胆搞起了生产。
而基地为什么会被命名为贵州省马桑菌基地,这得益省农科院的不懈帮扶,按照省农科院规划,未来,这里将被打造为全省最大马桑菌种植基地,故此得名。就公司目前的产业布局,凤冈县已有四个镇乡参与了分基地建设,建设规模为个种植棚,等到生产期至,这里将实现每年4—5百万斤的马桑菌生产量。有了产量,销售如何解决?在这方面,公司也有对策!
马桑菌
此前,基地已与凤冈县经贸局达成了合作意向,由他们负责开设电商平台,帮助销售马桑菌,并且,在四川、重庆等地的蔬果批发市场,公司也做了对接,如此准备,销售才不用愁。众多准备与谋划,开足马力投入生产以来,贵州省马桑菌基地才实现了日务工人数超30人次的目标,结合下一步发展规划,基地将实现年用工量逾上千人次,届时,这里的马桑菌除了收获正常种植效益外,也会为当地来百姓带了一笔不错的务工收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李洋
编辑杨伦丽
编审陈富强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