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通组、连户、兴业,路通“百事通”——
邵家渡的路
眺望六池河畔的邵家渡
仲秋时节,在外工作的梁之军直接开车到老家思南县杨家坳乡邵家渡村院坝里。他对家乡道路的变化感慨颇深:“以前老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到处坑坑洼洼,车只能停在通村主路边,然后走回家,很不方便。现在4米宽的硬化路连通各家各户,车可直接开到门口,太方便了!”
邵家渡,思南县西部最偏远的杨家坳乡所辖最偏远的村,位于思南、凤冈两县三乡镇交界的大山深处,距思南县城77公里。
近年来,在村支“两委”率领下,邵家渡全面硬化出山路、通组路、连户路、产业路。路通“百事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文明乡风吹拂苗家山寨。
连户路轿车开到家门口
“现在正在硬化青杠林组最后一家的进户路。”邵家渡村支书梁进海指着新路,边走边说,六年前,没有硬化路,多数通组路只通农用车、摩托车。如今,村寨道路变化很大。
乡亲们路边话变迁
年,村支部换届,梁进海当选村支书。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乡亲修路。“只要上级的项目落到邵家渡,村支‘两委’一定做好工作。”当时,梁进海拍胸脯保证。随后,国家通村路硬化、“组组通”等农村公路项目落到邵家渡。
在修建大林组第一条连户路时,村民梁文海对修路占地百般不愿:“我家四兄弟只有一丘田,以后吃什么?”
村里人对土地都有着深厚感情。全村人都睁大眼睛看新支书如何处理修路占地的问题,梁进海二话不说,以身作则将自己家的地拿出来修路,打动了邵家渡村民的心。
办法总比困难多,梁进海及村支“两委”集思广益,齐头并进。一边争取在外乡贤、在外打工年轻人支持,成立春晖社筹集资金投入修路,一边动员村民、说服乡邻支持修路。
通过做村民思想工作,占地修路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正是梁进海及村支“两委”振兴家乡的决心和担当,让邵家渡村从全乡最落后的烂泥路,变成通畅的4米宽硬化路的路。
路通人心通。乡亲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大家也理解了村“两委”干部的良苦用心。今年春节,很多年轻人回乡看到家乡变化时,非常感动,集体向村“两委”赠送锦旗:“真心实意办实事,情系百姓解后忧”。
产业路种下油茶收入增
前些年,邵家渡道路、水利等硬件设施比较落后,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达人,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很多土地撂荒。邵家渡成了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杨家乡党委书记田茂贵曾说,“拿下邵家渡,全乡才算富”。
如今,夕阳的余晖给大山披上金装,微风过处,邵家渡村后山的油茶、辣椒基地翻起层层绿浪。10多个村民正在除草、采摘,虽临近黄昏,大家挥汗如雨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目前,全村亩油茶产业还在管护期,长势很好,辣椒是从泰国引进的品种,去年,每亩收入超过元。”梁进海说,道路改善后,村里流转土地规模种植油茶林,思南铭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村里致富能人联手流转油茶林,套种辣椒亩,以短养长。路好了,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看见邵家渡组组通、连户路快速完成,乡里对村班子、群众刮目相看,决定大力支持该村实施退耕还林,规模种植油茶、发展辣椒等产业。
去年,该村单是辣椒育苗就带动60户贫困户户均分红元。今年,辣椒预计产量15万斤、产值38万元。截至目前,基地已支付村民劳务费8万元。
如今的邵家渡,撂荒地绿了,村民日子红了。
小康路乡风文明动力足
“以前全是黄泥路,夜间走家串户,必须要手电筒照亮。现在的路好了,寨子的卫生要靠大家自觉管好。”干净整洁的进户路上,人来车往,当门组八旬老人梁之常正在清扫道路卫生。
八旬老汉梁之常主动养护公路
梁之常是村里出名的倔老头。年,硬化路修到当门组,他家是必经之地,要占他家猪圈才能通到另外几家,他说,猪圈里虽然没养猪,但拆了没地方堆柴草,几番动员也没成功。梁进海主动多次上门做梁之常的思想工作,最终打开老人的心门。老人不仅主动拆除自家猪圈,打通全寨的连户路,还自己投入多元,平整门前的路。
路修好了,屋前的烂泥巴变成水泥路,老人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家园环境,看见路上有垃圾,哪怕不是自家门前也会主动清扫。正是在梁之常老人的带动下,邵家渡自觉清扫、保护家园的村民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
10多公里通组公路宛如蜘蛛网般纵横村子,11公里连户路修到各家各户门口。漫步在村里道路上,不见泥尘,错落有致的农房散落山间,所到之处庭院整洁,蝉鸣阵阵。这一切变化不仅得益于国家政策好,也得益于村支“两委”对内处事公平公正,深得村民信任;对外,全面改善干群关系,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使国家惠民政策及时落地;提升村民意识,乡风文明。
如今的邵家渡,一幢幢新房林立,一条条水泥路铺展,实施提灌引水工程,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在全乡率先完成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庭院硬化绿化,成为全乡脱贫攻坚的标。(潘佳本田勇文/图)
总策划:杨秀初
主编:梁祖江
策划:刘韵
责任编辑:邓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