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一枚,又一枚……右手挑,左手接,村民向兰灵巧地选着选着,她挑选茶叶的细心劲,比绣花还花功夫。
伴随清脆的机器声,一缕茶香飘来。走进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秀竹组一个叫双桥的山坳,凤冈县凤兴制茶厂近在眼前。老板刘志芳一边泡茶热情接待客人,一边打电话联系外销。
三月以来,他每天都这样忙忙碌碌。自家的30亩茶园要组织人采收,村民们的茶青也要收购进来。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时令,是采茶加工茶卖茶的黄金季节,一天也不能担搁。
矮矮的,黑黑的,50出头的刘志芳,这个勤劳的庄稼人,做了20多年的手工茶,8年前,投资万元建了个小型加工厂,一家人围绕着茶叶转,每年的纯收入大约30万元左右,送出了两个大学生,说起现在的日子,脸上的笑容透出内心的甜蜜。
茶园就在白色小楼房左侧山坡上,笼罩于纷纷扬扬的细雨之中,雾濛濛一片,翠绿如金。绿水青山之间,一条沿山而上沿山而下的产业路,把家园、加工厂、茶园连同“金山银山”带来的幸福与梦想串连起来,一路蜿蜒延向远方。鲜活的乡村,春山可望,草本蔓发,年复一年,岁月如斯。
约亩连片的茶山,是这一带乡村的主产业。穿过茶园,便到了另一个茶叶大户刘大军的加工厂,村前的蒲水河边柳树随风起扬。
刚从临近的茶叶市场卖茶回来的刘大军一脸的阳光一脸的笑。这个年龄不过30岁的乡村青年,念上“茶经”不过七八年时间,看上去很精干有神。一家6口人,两老、两小、两夫妇,他负责跑销售、媳妇负责收茶青加工茶、父母帮忙,一家人“守”在乡村,专事种茶,分工协作,每年收入不错,在凤冈县城和遵义城区买上了房子。
“现在的政策真是发展的好机会!”他笑着一口气说开来,公路修到家门前,自家的茶园政府每亩有元的补贴,缺资金有农商银行低利息“乡村振兴贷”和政府贴息的“创业贷”支持。
眼下,新茶上市,他家的茶叶以每斤元、元、元不等的价格销往外地。每天卖出去的茶叶四五百斤左右,一直要忙到秋天,一年下来收入40来万元吧。
去年,在镇、村帮助下,他抓住新一轮乡村振兴机遇,成立了茶满坡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周边50多户种茶的乡邻纳入他的合作社,抱团发展发财,劲头十足。算得上后起之秀,自然,他也进入进化镇乡村振兴人才库。
乡村四月天,花开并几枝。村里72岁的龙吾学老人身体硬朗,每年种茶卖茶青收入不下4万元。村民左代方的茶园管得好,1亩地能有1.4万元的高收入。村民潘定军家土地少,大块、小块的8亩零星地,每年也能“种”出7万多元。来自外地采茶的村民,在这里找到了挣钱的活儿,一位被刘大军称作采茶“金手指”的妇女最多的一天采工费收入元。在双桥这一带,种茶的村民各有各的路,大的搞加工当老板,小的精耕茶园做茶农,家家增收都有“道”。
源于乡村振兴的这场活力,凤冈县下好“改革引领”先手棋,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精准产业融合、资源盘活、力量整合,用好各类资金、集聚各种资源、汇聚各方力量,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产业融合让村庄“动”起来。产业横向做“加法”,秀竹组结合交通、市场等优势,新发展茶叶亩、水稻亩、玫瑰亩,年产值达万元,成功打造“瑰缘玫瑰·康养秀竹”品牌,实现了茶园添彩、茶叶添香、茶农添财。三新组结合水质、土壤等资源优势,动员群众发展有机水稻亩、茶叶亩、肉牛头,年产值达万元,成功打造“有机三新·水韵稻乡”品牌,并协同推进有机水稻种植和肉牛养殖,实施“畜—沼—稻”种养循环模式,水稻秸秆作为畜禽饲料,畜禽粪污加工成有机肥,蓄禽粪污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剩余、全利用“三零一全”。年收集秸秆0吨,收储处理粪污达吨,生产有机肥吨,产值达万元。产业纵向延“链条”,依托示范点茶叶、玫瑰、水稻、油菜等产业,秀竹、三新两个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8家,通过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种、加、销一体,顺势而为推进农旅一体化,农旅融合年产值达万元,带动户群众增收。
资源盘活让村庄“醒”过来。采取先租用后出让方式,让闲置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厂房建设,村集体经济增收,让“闲产”变“活产”。鼓励群众将闲置房屋出租、入股,改造为公益设施、民宿、作坊等,让“包袱”变“财富”。动员群众复垦撂荒地,坝区种粮食、丘陵种茶叶、山区种玫瑰、林下种中药材,让散地、荒地、林地变为“宝地”。
资本整合让村庄“强”起来。充分整合财政、农业保险等政策,示范点相关企业获肉牛产业“六方合作”、水稻全程机械化、小微企业贷款等资金万元,农业产业投保万元,有效解决后续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弱问题。全力整合财政、东西部协作和宜居农房改造等项目资金2多万元,解决了项目资金条块化、部门化、碎片化问题。
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凤冈县坚持遵循“市场主导”规律,着力实施“四引四变”行动,培育乡村振兴“增长极”——
引企入村,资源变资产。依托优质稻、玫瑰、茶叶等优势产业,培育引进一批种养、加工、营销企业带动发展。截至目前,秀竹、三新两个示范点培育产值10万元家庭农场11家、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万元种养小区2个、亿元龙头企业1个。闲置房屋改造成茶叶加工厂3家、大米加工厂4家、玫瑰加工厂1家,引进有机肥加工厂和肉牛养殖厂各1家。
引民入社,农民变股民。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垫资为农户提供农资、以保底价收购农产品,其收益按“”比例分红:20%返还给农户,30%分红给合作社理事,50%用于合作社发展和公益事业。
引贤返乡,洼地变高地。传颂“古贤”,挖掘“今贤”,培育“新贤”,以乡情为桥梁、以政策为纽带,通过召开座谈会、寄发慰问信、招商推介等方式引导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到目前,已有11名本地乡贤坚守乡村带动群众增收致富,9名本土乡贤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资源回乡创业。
引货出山,产品变商品。利用成渝经济圈和东西部协作,通过网上宣传、订单销售、直播带货、C端零售等方式,提高凤冈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组织企业赴外地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成功将雪花牛肉、有机茶叶、有机大米、玫瑰等农产品销往成渝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年销售额达万元。
好一个“四引四变”!让村庄变公园、田园变庄园、庭院变花园、农房变作坊。
秀竹不仅仅茶“香”,更有花“香”。这里“引企入村”,硬是在以往薄种薄收的石旮旯里种出新“花”样来。在凤冈县瑰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玫瑰花基地里,记者看到,一朵朵玫瑰迎着春天的阳光,正含苞欲放。玫瑰四月下旬开花,陆续进入盛开期,若在七月,满山粉红,煞是好看。
公司负责人冯健介绍,五年前,钟于家乡情结的他返乡归来,从外地购进近43万株玫瑰苗,以“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发动父老乡亲在石旮旯地、房前屋后、田边土角,种植规模达亩,综合产值达多万元。户当地村民,以土地入股或流转土地或返租倒包分红。去年,学着“沾花惹草”的村民王官强,自家的3亩地玫瑰花、菊花、林下中药材首战收入2万多元,今年一下子扩大种植到10亩,他说准备好好大干一番。
公司将村里闲置的房屋、学校进行盘活,新建加工厂和研发中心,投资多万元进行种植、加工、研发和品牌和市场培育,并在县委政府和乡村振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引入珠海市香洲区一家国有企业投资入股搞联合开发。其生产的花茶和护肤产品走俏当地市场且远销广东等地,天然的生态产品成为都市人的“新宠”。
“产业初见成效,可帮助群众每亩收入至元,待两年盛花期后可达0至0元,是传统农作物收入的3到5倍。”冯健说。
在冯健的影响和带动下,一批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归乡栖“巢”,瞄准新一轮乡村振兴的机会回乡创业,余文洪、余文华两兄弟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个春节前他们花了10万元,把老屋和砖楼改造装修成民宿,利用村庄建设的机会开农家乐,打算在五月开门迎客。
这些天,辣椒育苗,烤烟育苗,蔬菜育苗,稻秧育苗,三新组的村民们有点儿忙。
这一带,是全省有名的农业坝区,土壤、水源条件好,盛产的临江大米很有名气,米好吃,价格高。
“每到秋天,家家户户门前摆着的新米,被城里人顺卖而空。”村民龚德琴告诉记者,她家的30亩水稻田,每亩能产多斤谷子,能加工斤大米,每斤大米一般都能卖到15-20元,主要销往遵义、贵阳、重庆。下半年种油菜还可以收多斤菜籽,每斤菜籽4元,这样亩收入差不多1万多了。
“我在合作社和组里面,还能得到二次分红和劳务报酬,比在外面打工还要强。”她笑了笑。
顺着龚德琴家门前的田野望去,村民们穿着水鞋耙田犁地、翻土起垄,经过重新耙田翻整的田地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犁田的机器发出轰鸣声,村民忙着翻耕土地,来来回回不知疲倦地忙碌着,鸟鸣啾啾与人作伴,白鹭翩跹嬉戏田间,一幅春耕图正徐徐展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其伦
编辑徐春燕
编审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