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四新一高开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金

近年来,全省上下大刀阔斧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遵义市与时俱进,掷地有声提出以“四新一高”(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形成新业态,实现高效益)产业发展思路,聚焦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八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质因量生变,量以质而兴。遵义市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围绕“四新一高”发展思路,农业“优良组合”模式应运而生,产业发展技术不断更新,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如,辣椒“换种工程”的实施,多年来辣椒品种杂乱多的现象得以改变,辣椒质量、产值稳步上升。

深化革新,时不我待。聚焦“四新一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俨然成为进一步巩固产业扶贫成果的不二之选,成为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向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成为我市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今年,遵义出台了《遵义市与时俱进落实“四新一高”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四新一高”内涵再升华,对发展观念再革新,对科技投入再加码,全力推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一新:培育新品种   “换田不如换种”。培育、推广新品种是农产品提高单产、改善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抓手。下步,我市围绕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强化新品种培育,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大力推进种子、种苗、种畜、种禽新品种的研发、引进、选育、推广和应用。如,新品种培育方面。扩大遵义海南南繁育种基地面。建立以播州区卓豪、汇川区泗渡为重点建设蔬菜工程育苗中心,以新蒲新区辣椒智慧园为重点建设辣椒种子种苗中心,以播州温氏、习水德康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建设良种猪繁育场,以仁怀红缨子为重点建设高粱种子繁育中心,支持湄潭建设茶树良种繁育基地。   第二新:引进新技术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农业新技术从“引进”到“创造”延伸,集成推广种养新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智慧农业。如,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方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茶叶精深加工、辣椒精细化工、方竹笋保鲜技术、中药材饮片开发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新:发展新模式   在全市已推广的农业“工程”优良组合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科技推广、绿色综合防控、基础设施配套等“组合拳”,大力推广高效栽培模式、绿色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力打造农业现代化的新标杆。如,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大力推广“畜-沼-菜(粮、经、果)”、“秸-饲-畜-菜”、“秸-菌-肥”等循环农业模式,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秸秆和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实现生产资源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发挥、生物相依相促发展、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第四新:形成新业态     把发展新集群作为提升新业态比较优势的有效途径,做足特色、放大优势,推动差异化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打造龙头企业集群、农产品加工集群,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六个转变”。如,打造农产品加工集群。辣椒产业实现以新蒲新区、播州区、湄潭县、绥阳县为中心,重点建设虾子世界辣椒食品加工园、石板世界辣椒调味品中心两个百亿级辣椒加工产业集群。生态畜禽产业重点打造以播州区、余庆县、习水县为中心的生猪深加工集群,习水县、凤冈县为中心的牛羊草食牲畜加工集群和赤水市为中心的禽加工集群。优质稻产业以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播州区、红花岗区、绥阳县为主布局稻米加工集群。红粱产业围绕优质酱香型白酒产业,发展产地初加工。以及其他产业加工集群。

最终实现高效益   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等优先的原则,把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作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快形成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优势品牌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的农业品牌格局。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扩大农产品线上交易规模。   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放在首要位置,创新优化利益联结,深入推进“三变+”改革,灵活运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合同、劳务合作、服务协作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探索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多维度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黔北粮仓”向“黔北钱仓”转变。   通讯员吴正肖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黄霞

图片来源遵义市农业农村局

编辑钱诚

编审王其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5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