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奖名单上,我校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级硕士研究生文东榜上有名。他曾担任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赴云南大理云龙县团结乡团结中学支教。此前,他也曾多次参加公益支教活动。疫情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家乡贵州遵义凤冈县天桥镇河闪渡村的疫情防控工作。在他看来,践行公益,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我没见过她,但是她是我学妹”
年,疫情肆虐,大家足不出户,也就在这时,文东得知:日语系尹同学因病入院,生命危在旦夕。文东心里一沉,多方打听得知该同学亟需手术钱款。在院系领导支持下,他联络同济日语专业的校友,发出募捐倡议,一周时间里募集到善款2万7千余元,并通过校友会将这笔钱款交到学妹手里。有人不解:“你跟她认识啊?”“我没有见过她,但她是我学妹。她那么年轻。”文东惋惜备至。
在家乡,文东积极参加疫情防疫工作,每天在村口筛查来往人员,测量体温,完成信息录入等工作。他不怕苦、不怕累,服务余人,获得村民们的广泛好评。这不是他第一次做公益,投身公益早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让大山里的孩子心中种下小小的梦想
文东是仡佬族人,出生在贵州遵义的小山村。他本科学习日语,当同学们进入外企或选择出国深造的时候,他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表上庄严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觉得,“我自己的经历跟那些山里的孩子很像,我想让更多的孩子能像我一样,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支教期间,当文东真正到达大理山区团结中学做一名乡村教师时,他发现孩子们的语文基础还相当薄弱,在少数民族山区,有些同学拼音还拼不全。为了帮助学生们提高语文水平,他起早贪黑陪伴孩子们加强阅读、苦练拼音。每天早上6点,文东就已经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上早自习了。晚上9点,结束一天的教学工作,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心里却特别满足。教书育人,自身也不断成长,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代表学校参加语文课堂教学比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班里有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各科成绩都在40分上下,让各科老师都头疼不已,唯独特别喜欢找文东说话。“老师,上海那边是不是很繁华?”“你能不能把迪士尼乐园的照片给我看看?”
“飞越地平线项目,人可以在半空中身临其境穿越世界13处景观,加勒比海盗船在水上开的哦,还可以看到美人鱼宝藏……”在文东的描述下,孩子的眼睛越发地亮了。他俩约定,如果下次历史考试及格了,就可以得到一个玩偶作为奖励。
文东发现,为着心中这个小小的目标,孩子变了,从来不做早自习的他每天都认认真真地端坐在那里,回答问题也更加积极了。期末成绩一出,他激动地第一时间告诉文东“谢谢老师,我将来要去上海看一看”。
山里的孩子有的会辍学,文东听了总是心急如焚。他深入边远山区家访,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找他们谈心,告诉他们“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要像牡丹那样绽放,开出美丽和灿烂,所以永远要怀有梦想,坚持学习,走出大山。在他的努力工作下,有多名适龄学生重返校园。
“我要为家乡做点事情”
文东是“遵义行,大学梦”公益支教活动最初的参与者之一。年,共青团贵州省委驻上海工作处组织,上海8所高校的本、研究生共人,深入贵州山区开展支教系列活动。文东积极报名参加,他说:“我是贵州遵义人,能为家乡做点事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义务。”
他和队员们走访了贵州山区多个家庭并发起爱心捐助,支教团队给10名孩子每人捐助元,还成功解决了2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初中到大学的学费。年,他再次前往当地支教,在得知学生存在饮水困难的问题后,他积极协调联络爱心企业,筹集社会资金4万余元,给当地铺设用水管道,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仅如此,他还帮孩子们买了校服,圆了孩子们的校服梦。
他积极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ITP)项目,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偏远山区的苗寨,研究如何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原生态文化。沪昆高铁的开通促进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西江千户苗寨每天接待上万名游客,人气兴旺。走访调研时,文东发现到处都是烧烤摊,心中隐隐不安:“都是木结构建筑,房屋排布这么紧密,最担心失火。”在与居民攀谈时,他也发现当地居民防火意识较为薄弱,灭火器材也不大会使用,这更让他忧心忡忡。他把自己的担心以及具体可操作意见形成了SITP项目《高铁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保护——以贵州省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该项目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经历了这些锻炼,文东也渐渐找到自己职业方向,他参加了由我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扬帆成长营”活动,决定响应国家号召,毕业后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要做一名基层公务员,真正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者:新闻中心李涵
原标题:《“你专注的样子真帅!”同济这位“后浪”毕业去哪儿?他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