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四全蹲点凤冈新型农民让产业

凤冈,一个拥有44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茶叶、肉牛、蚕桑、蔬菜等各产业蓬勃发展,借助于多种形式下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一批具有新特点、新形象的新时代农民正在登上“舞台”,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助力凤冈县多种产业发展。尽管时至冬日,凤冈县各产业基地建设依然“如火如荼”开展,茶叶地里有往返劳作的冬管、栽苗工人,蔬菜基地旁有疾驰在公路上的运菜货车,一派繁忙景象。之所以称之为新型农民,新在产业组织方式创新让老百姓“聚”在一起,更加团结。改变了发展意识,产业得以增收增效。销售渠道拓宽,让老百姓吃下发展产业“定心丸”。新产业组织方式让农民更加团结从传统自然经济时代跨向现代复合型农业发展模式,分散、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和更为高效的复合型、多形式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想比,显得“捉襟见肘”,一个人单干局面已逐渐转为多形式、多人合作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有着近3万亩有机茶园,域内茶企、合作社、茶农众多,依托公司(茶企)+合作社+茶农的产业组织方式,田坝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人均年收入由原先的不足元攀升至上万元。

田坝社区茶叶凤冈县凤田凝翠茶业公司是田坝地区龙头代表茶企之一,依托大户带小户、先富带后富发展理念,利用公司内茶叶加工厂统一收购茶农鲜茶叶、茶叶种植技术为茶农提供种植指导,现今,已辐射带动余人发展茶产业,增加茶叶种植面积余亩。“一个人单干远远比不上大家互相合作,只有资源互补,才能得到更高收益。”凤冈县凤田凝翠茶叶公司负责人陈其辉说,新时代新型农民,不能像从前那样“单干”了。陈其辉说,他的茶叶加工厂、旅店、茶叶种植基地年用工量大,为当地老百姓就近务工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老百姓可以为他的公司增加新鲜茶叶供应量,这样互帮互助的组织模式,好处太多了。

在凤田凝翠茶业公司茶叶加工厂务工的工人提及产业组织方式新,不得不说凤冈县仙人岭锌硒有机茶业公司,他们新是在企业基础上建立了党支部,以非公党支部的形式助推产业发展。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发展产业,党支部积极协调矛盾纠纷,以8年组建“凤冈县十字茶叶专业合作社”,发挥“火车头”作用,探索出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组织发展模式,带动周边余户群众发展茶叶种植,并每年为社员无偿发放有机肥多吨,以订单种植、订单收购的形式帮助当地老百姓发展产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田坝地区茶产业发展。改变发展意识是关键从固守一产到三产并重,不管是茶叶还是其他产业,都被证实必须不断革新发展意识,方可历久弥新,而这与培育新型农民要求吻合。凤冈县林仙康茶业公司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自年成立以来,摒弃传统茶农只专注种茶模式,探索建立了森林康养、茶叶加工销售、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至今,已成为年毛利润达余万元的龙头企业。

李德露家的旅店“肯定是不能像过去一样了,现在市场竞争很大,要想发展好,必须创新,做点‘稀奇’的东西。”凤冈县林仙康茶业公司负责人李德露说,要做就做发展意识新的新时代农民。李德露介绍,在她家的茶园里,游客可以认领一块茶叶种植地,由她们负责管理,来到这里,可以体验采茶、制茶乐趣,无忧于食宿问题,这得益于改变发展意识,建立了茶叶加工厂、旅馆、餐厅。

李德露家的认领茶园在凤冈县进化镇沙坝村,新时代农民同样不在少数,从曾经山高坡陡的贫困村到现今蚕桑种植面积达0余亩的富裕村落,沙坝人深知改变发展意识的重要性。“穷则思变嘛,地理条件差,也不能认命,换个发展思路,一样过得好。”沙坝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王勇感慨着说道。

沙坝村养育中的蚕虫王勇介绍,过去的沙坝村“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村民要想发展好,守着地里那点包谷洋芋显然不现实,所以,在凤冈县县委县政府与进化镇党委政府政策指导下,这才转了型。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与凤冈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支持,如今的沙坝已成为远近驰名的蚕桑种植大村,蚕茧年产量达1余张,年产值余万元,在带动本村人致富的同时,周边镇村的老百姓也纷纷前来求经问道。江小兰是沙坝村返乡农民工创业代表,前不久政府免费发放桑苗,她领取了近2万株,种在了22亩流转地里。

江小兰在地里栽桑苗“桑苗种下了,好好管护,就等着收获那一天了。”江小兰兴奋地说道,她对将来的蚕桑收益充满信心,要是坚持回去继续打工,不改变发展意识,她享受不到这么好的政策。沙坝村的实践证实,只有改变发展意识,做拥有新时代发展意识的新农民,方能创造辉煌。

新产销手段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从以往背茶叶、蔬菜、稻谷上集市销售,到现今加工厂上门收购,客商上门谈价,凤冈县新时代新型农民农产品销售经历了从单一向多种渠道转变。在凤冈县进化镇亩省级样板坝区——临江坝区内,虽已是深冬,但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种植地依然生机盎然。依托于贵州省监狱局订单收购蔬菜、凤冈县“校农合作”政策、种植户们积极寻找销路,现如今的临江坝区,已成为户名村民们放心大胆发展蔬菜产业,吃下“定心丸”的保障。

临江坝区绿油油的蔬菜种植地山东老板孙伟去年一口气在临江村流转了多亩土地,用来发展蔬菜种植,一年多的时间,他赚了个盆满钵满,光是30亩香葱,毛利润达到18万余元。“要是没有销路谁敢这么大胆。”孙伟打趣着说道,凤冈超市、菜市场、遵义、重庆的客商他都有联系,往往是蔬菜还没成熟,就打电话来预订完了。孙伟介绍,现在可不比以前,大数据信息时代,发一个朋友圈、在网上销售平台上发布销售农产品信息,就能有大量客户联系销售,产销手段新了不止一个层次。同样利用网上销售平台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的还有凤冈县蜂岩镇龙井村王显涛家的“十二湾金秋梨”,利用中国邮政银行电商平台“黔邮乡情”,通过客商网上下单,今年她家的亩金秋梨不愁销路。“邮政的农产品收运车上门收运,8斤装的金秋梨能以每箱36.8元的低价寄往全国各地,每年至少解决我们这个地方20万斤以上金秋梨销售。”王显涛说。

王显涛查看金秋梨长势现如今,在龙井村众多金秋梨种植户中,多种现代销售方式已深入人心,老百姓不再像从前肩挑背扛般那样辛劳,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销售问题,成为了探索、拥有产销新手段的新时代新型农民。以点成线、连线成面,不管是田坝社区茶产业、临江村蔬菜产业、龙井村金秋梨,新型农民们用实践行动证实,只有创新产业组织方式、产销手段、改变发展意识、才能更好助推凤冈县多种产业“兴”起来,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霞李洋

编辑刘娟编审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64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