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侯潘,是遵义市凤冈县花坪镇中心学校的一名教师,年8月被选派为东山社区驻村。其间,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踏踏实实工作,任劳任怨,始终以共产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对百姓无私奉献。 “小家”“大家”,我毅然选择“大家” 年的一次意外,让一对未满5岁的双胞胎外孙女失去父亲。对于我这个有四位80岁高龄的老人(父母亲、岳父母)和身患类风湿疾病妻子的特殊家庭,生活给了我很沉的重担:父母需儿孝、病妻需夫扶、儿孙需照顾。 当决胜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奔赴到脱贫攻坚最前线。 “你就放心的去驻村,我们会照顾好自己,不给你添负担。”年老的父母亲叮嘱我,要让家乡美起来,让老家的亲人富起来;贤惠的妻子不断给我鼓劲;乖巧的双胞胎外孙女也懂得照顾生病的外婆,为我分忧。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兼顾到工作和家庭,我把妻子和外孙女接到花坪镇的宿舍,周末再去看望居住在县城的老人。 年11月的一个星期六,我医院看病,早上不到7点就接到群众电话,反映因修路占地发生纠纷。挂了电话后,我就立即前去调解。 在现场调解时,接到刚满五岁的外孙女来电:“外公您在哪里?刚刚外婆生病起不来了,医院输液了……” 那一刻,对家庭的愧疚感涌上心头。于工作,我问心无愧,于家庭,我内心愧疚万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了大家的幸福,我毅然选择了“大家”。 真帮实扶,让“干田”变“甘甜” 东山社区是花坪镇年脱贫出列的一类贫困村,干田组因缺水而得名,全组88户村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40人。它是东山社区最落后的村民组,村民生活用水紧缺,发展农业产业的用水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为了改善群众人居安居环境,调动群众积极性,我组织召开群众会50余次。同时,带着群众满山遍野寻找水源,修建连户路,硬化寨中路,疏通排水沟。 材料紧缺时,我每天奔波在采石场、水泥厂和农户之间协调;劳力紧缺时,我不顾自己瘦弱多病的身体,搬运水泥,操起锄头或铲子与群众一起干;资金紧缺时,我自己带头捐款元修建基础设施,88户群众共捐资元用于干田组产业路和文化活动广场建设。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元后,我又去找兄弟和亲朋好友借,共垫支了7万余元。 至年8月以来,累计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多万元,组织群众修建水沟3.6公里、硬化联户路1.5公里,进寨路2.2公里,危房改造32户,修建垃圾池3个、新建水池4个…… 路通了,水用上了,村子变得干净了。夕阳西下,干田组文化广场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有几个四五十岁的妇女正跳着广场舞,阳光温柔地洒在她们身上,显得格外漂亮。 一心为民,做群众的贴心人 为了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盼,我扎根干田,进组入户,摸清底数,宣传政策,为群众谋脱贫之良方,寻致富之道路。 为了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我在干田组成立了调解委员会、用水协会等自治组织,协助制定了组规民约,化解了矛盾纠纷30余起。在我反复劝说和调解下,侯兴举、张著芬夫妻分居10年后破镜重圆,老死不相往来的侯德富、侯德志邻居握手言和,反目成仇的侯兴学、侯兴开兄弟、侯兴举、侯德才叔侄重归于好…… 为了群众生活更富裕,我想尽千方百计。在我的真帮实扶下,传统的种养殖稳步发展,所有贫困户都发展起了脱贫产业,种植花椒多亩,辣椒多亩,烤烟亩,亩蚕桑;下岗职工侯彬、脱贫户侯双林家的蜜蜂满天飞舞,贫困户杨林松、杨勇成立生态野山鸡合作社,养殖野山鸡0多羽。88户村民全部实现了“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 我已成为群众咨询政策的“百事通”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引路人”,更是干田组村民的贴心人。年6月,我获得了“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这荣誉来之不易,我将继续努力,用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作者董世扬黄瑛瑛
编辑刘娟利
见习编辑潘晓飞
编审王璐瑶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