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近代36县消失,名字让给外省,你

贵州省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其行政区划也随之多次调整,其中不少县名因各种原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失”。自民国时期以来,经过改名、合并和裁撤等多种因素影响,贵州省曾有36个县名在变革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这些县名包括开县、紫江县、龙泉县、凤泉县、清平县、清江县、开泰县、安化县、安平县、归化县、新城县、新县、永宁县、平远县、邛水县、灵山县、思县、麻哈县、安南县、南笼县、罗斛县、定番县、平舟县、大塘县、长寨县、广顺县、三合县、都江县、永从县、下江县、丹江县、八寨县、台拱县、省溪县、青溪县和后坪县。

这些县名变更的背后,有的是为了迎合时代的潮流,主动进行了改名。比如,定番县因名字引起民族感情的问题,被改名为惠水县,以消除历史的局限。还有一些县名是因为多次合并而消失,比如永从县和下江县合并后成为了从江县。同时,一些县名由于其不雅之处,被不断地更名,如麻哈县被改为了麻江县。

然而,更多的贵州县名变迁是被动的,因为与外省的同名县重复,这也体现了贵州人豁达、谦让的性格。

在这些县名变更中,有许多令人瞩目的故事。例如,“开县”因与直隶、四川两省的同名县相冲突,改名为“紫江县”,取自当地的紫江河。但随后,又因“开阳明之学”的美意,将紫江县改名为“开阳县”,将县治设于今开阳县城关镇。

另一个例子是“龙泉县”和“凤泉县”。在明朝万历年间,贵州将龙泉长官司改为龙泉县。然而,到了民国初年,由于与江西、浙江两省的同名县发生冲突,县名被迫改为“凤泉县”,而后又改名为凤冈县,治所设在今凤冈县城关镇。

清朝时期的贵州地图

这种情况也在其他县名中有所体现。例如,“清平县”因与山东省的同名县重复,而被改名为“炉山县”,依据当地的香炉山。同样,“清江县”也因与江西省的同名县产生混淆,于是被改名为“剑河县”,以县城位于剑河南岸为由。

“安化县”则因县名与甘肃、湖南、广西三省的同名县相撞,被迫改名为“德江县”,以县境内的德江河来命名。

而“安平县”则因与直隶、云南两省的同名县重叠,被更名为“平坝县”。

“归化县”最初被设立时以县名体现其地域特点,但由于与福建、山西两省的同名县产生了冲突,被迫更名为“紫云县”。而“新城县”和“新县”也因与多个省份的同名县相互影响,改名为“兴仁县”。

贵州各市州的旅游推介简图

类似的情况在“永宁县”和“平远县”身上也可见一斑。

由于与河南、山西、广西、江西等四省的同名县相互重叠,永宁县被更名为“关岭县”,并依据县境的关索岭命名。而平远县则因与陕西省的同名县发生重叠,被改名为“织金县”,以县东的织金河为名。

不仅如此,“邛水县”也因名字的谐音让人联想到不吉利,所以被改名为“灵山县”,以县北的凤凰山下的龙泉潭为名,而后又在与广东省的同名县发生冲突后,更名为“三穗县”。

最后,还有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例子是“安南县”,在清朝康熙年间即已存在,然而由于与法国殖民地属安南同名,被更名为“晴隆县”。

贵州省关岭县境内的永宁古镇城门

贵州省的县名变迁故事丰富多彩,每一个名字的更迭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这些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贵州人民宽厚、谦让的品质,他们愿意让步、变通,以和平的方式应对同名问题,不断书写着地域发展的新篇章。

历经

岁月洗礼,贵州的县名更迭似乎成为了一本历史的年鉴。在这种变迁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纵深,看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碰撞,也看到了人们对于地域标识的珍视与演变。

这些县名的变更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改变,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融合。每一个改名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和象征意义,正如“开县”以紫江命名,蕴含着对家乡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开创美好未来的向往。

而“龙泉县”改名为“凤泉县”,则是文化的交融,是对历史变革的诠释。

清朝时期的贵州地图

这些县名变更还反映出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在面对同名问题时,并没有选择陷入僵局,而是以妥协和变通的态度,将问题化解,为地域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这种宽容和谦逊的品质,也正是贵州人民的独特魅力所在。

贵州各市州的旅游推介简图

每一个县名的变更,都是一段历史的承载,都是一个地域的传奇。

这些传奇承载着贵州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多元文化,展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奋斗和智慧。正如今天的贵州,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蓬勃发展,这些县名变迁的故事也在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走得更远。

贵州省关岭县境内的永宁古镇城门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县名变更的故事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每一个县名的变迁都是一个历史的节点,都是这片土地上一个个独特的记忆。正如贵州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这些变迁,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用智慧和创新,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无论是“开县”还是“龙泉县”,抑或是其他的县名,它们都是贵州这片热土的一部分,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正如县名的更迭不断,贵州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带着历史的厚重,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3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