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贫路上,我和众多扶贫干部一样,与群众们结下了深厚友谊,这里面有感动、有汗水。
我叫朱克强,是凤冈县永安镇中心学校教师。年,我被学校分配到永安镇龙山村天桥村民组开展帮扶工作。也就是那年,我见到帮扶户周老汉,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老汉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有5口人,周老汉已76岁,长期患慢性疾病,其儿子40多岁,因离婚常年漂泊在外,关心不上家庭。
儿子留下3个孙儿给周老汉照料,但年迈的他如何能担起这么大的经济支出?哎!这个家庭,父亲生病、儿子在外、孙子读书,一点也看不到希望。
怎么办?面对这种场景,我一时也不知所措,该从何处下手开展帮扶工作?
入户调查回家后,我整夜不能入眠,到底怎样的帮扶措施才能使其脱贫呢?根据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结合多年从事农村教育教师这个实际,经过冥思苦想,我拟定了“情感投入、编织梦想”方案。
朱克强与周老汉
针对周老汉家的实际情况,我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思想,毕竟扶贫先扶智,通过日复一日的开导关心,现在周老汉的思想已不再像从前那般消极,而是对生活充满信心。
第二,周老汉家的致贫原因大部分是因学致贫,3个孙儿每年的上学费用占据了家庭较大开支。于是,我一边推荐周老汉到村里的合作社务工,鼓励他发展种养殖业赚取收入,一边积极争取国家教育扶贫资金,同时疏导他在外的儿子关心家庭。
第三,家长努力了孩子也要跟上才行,当周老汉的孙儿们在家时,我就扮演起了导师角色,讲一些靠读书走出家门有好发展、改变命运的例子给他们听,鼓励他们从小立志,好好学习,今后学有所成,建设家乡。
通过努力,并在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影响下,如今,周老汉一家已顺利脱贫,靠着儿子在外务工的每月近万元收入,加上周老汉务工、发展种养殖业带来的收入,他们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此外,周老汉的大孙女、二孙女也很勤奋努力,相继考入贵州大学、重庆市职业学校,三孙子也成功考进初中。
每次遇到周老汉,他都笑着说:“多谢党的好政策和朱老师的帮扶,我家再也不是贫困户了。”
在以后几年的帮扶工作中,我还经常去他家玩耍,看望孩子们,顺便给他解答生活中的疑惑,我待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
这样的扶贫故事还有很多,但周老汉是我印象最深的。
朱克强,男,中共党员,年10月出生,大专文化。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曾任凤冈县永安镇崇新完小、永安镇中心完小校长。年调至永安镇中心学校工作至今,分管党建、安全、工会、关工委工作。曾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年被评为县级“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年获市级关工委表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洋整理
编辑徐涛
编审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