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伟,是遵义市凤冈县人大办驻花坪镇关口村的第一书记。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我就接到通知,被安排去关口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由此,我的驻村之路开启。 由于一直工作在最基层,深知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物质资源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食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匮乏,仅仅依靠简单的资金扶贫和项目扶贫不足以真正改变现状。
走访贫困户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要从根本上根治贫困,就得从思想上入手,从精神上用药。 年上半年,通过县人大办帮扶资金5万元,关口村拉开了思想扶贫·感恩励志教育的帷幕,覆盖了全村13个大组,参会人次达到了余人次,在家人口全员参与,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
感恩励志教育群众会
除了大范围的思想教育宣讲,为拓宽老百姓增收渠道,我决定鼓励群众发展产业走上致富之路。为此,我邀请镇里的农业服务专家多次到村里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我也多次上门引导和送上发展产业的政策大礼包。 张章家,便是脱贫效果较为显著的人家之一。 张章是关口村水井湾组的贫困户。近几年,由于他所谓的“运气”问题,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两个儿子上学,一年的开支仅靠夫妻俩种地艰难维持。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让他一度对生活的前景产生了质疑,更是对脱贫没了多少底气,对扶贫的各项工作不配合甚至抵制。
走访水井湾组养殖大户
得知了他家的实际情况后,我为他家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一是鼓励劳动,通过向镇政府申请,张章摇身一变成为了护林员,每个月就增收元,一年就是元;二是通过教育扶贫减轻家庭开支,帮助读书的孩子申请教育补助;三是鼓励他发展产业,现存栏牛4头,猪6头,其中母猪1头,今年已出栏仔猪10余头,实现了脱贫致富。 “感谢李书记对我家的关心,这几年要不是有你们的帮扶,我的养殖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张章家的养殖业初见成效,生活蒸蒸日上。张章说,一要感谢政府给予的大力帮助,让他重拾斗志,坚定信心。二是加倍努力,虽说不能为社会做出太大的贡献,但坚决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只要能动弹,就不能“等靠要”。 在驻村工作中,张章的脱贫故事仅仅是其中一个缩影。在我的驻村工作中,还有无数个像张章这样的村民通过自己的双手走向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作者李伟黄瑛瑛
编辑刘娟利
见习编辑潘晓飞
编审王璐瑶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