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跟铜仁诸多沿边的乡镇相比,思南县亭子坝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在66.35平方公里的山地上,蔬菜种植面积竟达1万亩以上,远景目标计划种植蔬菜8万亩以上。这个曾经又“边”又“穷”的小镇怎么看都充满了“励志”色彩。
从曾经的边远小镇,到成为远近闻名的“菜篮子”,这里经历了怎样的一条逆袭之路?
翻开亭子坝的成长“日记”得知,由于环境“先天不足”,被贴上“后进生”标签的亭子坝镇,面临着许多成长的烦恼: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地理位置偏,交通不便……撕掉那张“后进生”标签,成了亭子坝人心中的执念。
为破成长难题,这个西衔遵义凤冈县石径乡,北接铜仁德江县复兴镇的偏远小镇,知落后而上进,在时代发展的维度中拥抱新机遇,找到逆袭“求变”的新解法。
真香!转观念富脑袋
说起亭子坝的变化,姚贞胜是绕不开的人物。
从“扯麻沙”带头人,变成致富领头羊,姚贞胜的“翻身”,让当地群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谁敢相信,以前游手好闲的人,现在这么勤快,变成大老板了哩。”
“扯麻沙”在当地泛指赌博等不务正业的活动。上世纪90年代,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的姚贞胜,开始外出打工,由于身无长技,收入微薄,便放弃了勤劳苦干,成为“扯麻沙”的常客,一味琢磨如何赚“快钱”。
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吹拂下,黔东大地处处洋溢干事创业热情,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兜底、医疗扶贫来了……一项项政策亦让偏远农村气象更新,群众致富有盼头。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为打破一些群众“穷惯了”“懒惯了”的生活方式,亭子坝镇千方百计捂热贫困群众的心、扶起斗志,让其燃起念头、鼓起劲头、有了盼头,从精神上先富足起来。
“我们格外注重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知道幸福生活不是靠张嘴要来的,不是伸手要来的,不是在家中跷着脚等来的。”亭子坝镇党委书记勾武强表示,倡树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引导老百姓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成了镇上前些年的重点工作。
润物细无声的正向激励,让“脱贫光荣”成为贫困群众共识。身边“扯麻沙”的伙伴越来越少,姚贞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还是要走正道啊,得混出个人样!”如梦初醒的他暗暗立誓。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姚贞胜开始搞起了蔬菜种植。“一开始只弄了70亩,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规模已经扩大到余亩,产值可达40余万元,一年支付务工费约20万元,长期解决40余人的就业问题,我现在比以前更出名了哟。”姚贞胜说起自己的产业,腰杆儿挺得格外直。
如今姚贞胜还是镇上的“名人”,不同的是角色变了,刚上任亭子坝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不久的他,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成了他的新梦想。
“现在大家都没时间‘扯麻沙’咯!”这是记者在亭子坝多次听到的话。不少群众参与到创业、就业中来,不仅增加了收入,学到了技能,更增强了持续脱贫的信心。学到技术的人在第二年、第三年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收入更多,有的开始“带徒弟”,指导更多贫困户脱贫。
这些年,亭子坝镇党委、政府在发展中探索激励性帮扶机制,充分把政府、农村合作社、种养大户、贫困户积极性调动起来,转变发展观念,破解老百姓创业就业资金、技术、项目难题,激发内生动力,全镇有人通过劳动摆脱贫困,为持续致富、稳定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进阶!搞产业鼓口袋
走进亭子坝镇幸福村蔬菜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干劲十足地进行红菜苔采收,采摘、装框、打包……一道道程序有条不紊,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采完这批马上就要种南瓜苗了。”已经70岁的葛朝珍正在采摘菜苔,在家门口一天能有80块钱的收入,挣钱带孙子两不误,让她每天精神头儿倍好。
亭子坝镇产业发展的转机是在年。湖南客商王平将南瓜产业带到了亭子坝,激活了当地产业“一池春水”。
当年,想干一番事业的王平,以“公司+基地+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幸福村集中试种南瓜亩,喜获丰收,支付了土地租金30余万元,人工工资30万元,辐射农户户,带动贫困户80余户就近就业。
“钱”景可期的南瓜,让沉寂已久的亭子坝看到了产业发展新机遇,也坚定了当地政府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在思南县政府的支持下,采取轮番种植的方式,王平的思南县平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从最初的亩扩大到如今的近1.1万亩,从亭子坝不断向许家坝、凉水井、张家寨、大坝场等乡镇扩散,其南瓜年产量达2万多吨,年产值达多万元,产品更是销往遵义、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以前谁也看不上眼的蔬菜,让亭子坝群众不断进阶,不断突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亭子坝镇种植主体达余家,姚贞胜成了蔬菜种植致富能人,新江村村民梁国桃开始集中种起了冬瓜和南瓜……
看见镇里产业发展得如此红火,新江村村民陈宁波急得上火,也想发展一片产业的他在村里竟然找不到一块多余的可用地。
“书记,我想搞点产业,帮忙想想咱们镇哪儿有多余的地可用呀?”心急之下,陈宁波敲开了镇政府办公室的大门。
“以前地没用,现在没地用。在产业东风的吹拂下,亭子坝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强化产业扶贫,大力发展金韩蜜本南瓜、精品水果、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曾经的撂荒地现在成了百姓的钱袋子。”亭子坝镇党委书记勾武强看着迫切想要发展产业致富的群众,不禁老怀大慰。
最终在政府的帮助下,陈宁波在隔壁的红丰村流转了近亩土地种植蔬菜。
如今,镇上还建起了蔬菜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正在不断优化。“尝到产业甜头”的亭子坝群众口袋鼓了,生活旺了,“野心”也更大了,连荆棘丛生的荒地都变得格外抢手。
出圈!抓机遇集福袋
从“后进生”蜕变到“上进生”,亭子坝镇的逆袭“出圈”,凭的是什么?
在浙江湖州客商尹柏荣看来,亭子坝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满目绿水青山,是它最大的底气。“高海拔、无污染、气候适宜的环境,可以长出品质、口感好的绿茶出来,再过些时日,就可以采摘春茶了。”
“这么偏的山坡上能不能种出好茶?”带着周围人的质疑,尹柏荣将致富“金叶子”白茶种在了龙门垭村。除草、采茶、管护茶林等事宜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端稳了饭碗。
村民李远桃正在挥动着锄头,除去茶林间的杂草。说起现在的日子,充满干劲。“以前靠山吃山没盼头,现在靠山吃山却吃出了‘新味道’。”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勾武强说,此前亭子坝以种植玉米、红薯、烤烟等农产品为主,但由于地形复杂,山多地少,“看天吃饭”的亭子坝发展十分滞后。
为打破贫困桎梏,亭子坝镇以不服输的干劲和韧性,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脱贫攻坚战实现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人摆脱贫困,人成为新市民,与全县一道精彩出列,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困境。
“亭子坝的蜕变离不开镇政府干部职工的担当作为。”交谈间,几位蔬菜种植大户一致表达了对政府的钦佩。
年,受洪灾影响,全镇几百亩蔬菜滞销,市场价格大跌。“当时受大风天气影响,蔬菜品相不好,在市场上无人问津。”亭子坝镇的种植大户们回忆,为了帮助了村民减少损失,当时镇政府一把揽过责任,与保险公司“扯皮”了近一个月,赔偿金从30万元提升到了90万元。
“在农村干一番事业不容易,为大家搞好服务做好保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勾武强说。
有“一脚踩三县,鸡鸣两市闻”之称的亭子坝成功逆袭“出圈”了!为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亭子坝镇冬瓜蓉加工厂建起来了;为破解应季农副产品贮存难、销售难等瓶颈,现代化节能恒温冷库在亭子坝拔地而起……蔬菜中转场、连栋温室大棚、冷库、地磅秤等蔬菜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亭子坝的产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据思南县平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王强介绍,亭子坝蔬菜备受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市场的青睐,南瓜更是销往台湾等地。每到南瓜成熟的高峰期,基地每天20辆大型货车排队等候装车。
而更让亭子坝镇干部群众兴奋的是,德余高速即将通车,届时,将彻底改变亭子坝“边远”的历史,“今后五年,我们将实施产业兴镇、旅游强镇战略,建设成为富裕亭子坝、魅力亭子坝、美丽亭子坝、幸福亭子坝、和谐亭子坝。”勾武强和全镇的人们都坚信,亭子坝的未来将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