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黄霞李洋
4月16日,阳光正暖,65岁的凤冈县蜂岩镇朱场村村民李开全泡上一壶新茶,坐在自家院坝里,等着村民们一起来唠唠发展。
李开全家的房屋背靠大山,门对大路,是村里开院坝会的首选场地。多年来,村里许多发展的共识都在这里达成。
“以前开会你们都是自己走路过来,现在都开车,门口都停满了。”看着停得满满当当的车辆,李开全聊起了这些年村子的大变化,而首要的“一变”,那便是交通。
“10年前我开始养蜜蜂,那时村里还是泥巴路,稍微大点的车子都进不来,更不要说蜂蜜销路了,自己吃也算自产自销。”李开全打趣说,交通落后导致了销路滞后,蜂蜜卖不上价钱,许多送了亲戚。
从年开始,朱场村以36.6公里通村通组公路和9.8公里“三改三化”进户路的陆续修建完成,扭转了从前交通条件劣势的局面。
这一扭转,李开全首尝甜头。“曾经20元一斤都不好卖的土蜂蜜,现在能卖到元一斤。有开车来买的,也有快递直接上门来收,年前80箱蜜蜂产出的余斤蜂蜜销售一空,10万元钱轻松到手。”
“交通打开了山门,不仅村里的鲜货能出山,越来越多的客商也走了进来,大家要把握机会。”朱场村支书吴忠伦感受更深。
“确实是,村里新规划的产业路是我发展50亩桑叶的底气,客商把机遇带进来,我也要把蚕养好,把品牌打出去。”30岁出头的汪波,是村里蚕桑种养大户。去年底,得益于东西部协作项目的支持,朱场村与上海市水星家纺“牵手”,亩蚕桑项目示范基地落户。
“我天天都在基地转,看到6公里的产业路一点一点开挖,发展的信心更足了。”汪波脸上泛出了更深的笑意。
“路不通,给我再大的胆子我也不敢种那70亩花椒。”院坝会上,一直当“听众”的花椒种植大户吴传会也参与到讨论中来。
“70亩花椒全在山顶,现在余米的产业路已经通了毛路,今年这路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让花椒产业的发展没有阻碍。”作为村里的党员,吴传会总是带头干,她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这条路上。
“有这么好的交通,有这么好的产业,有这么多发展能人,我们村一定越来越好。”吴忠伦说,现在,朱场人不再为农产品销路发愁,蚕桑、花椒、辣椒、茶叶等产业全面铺开,农特产品远销重庆、贵阳等地,朱场村人干劲满满。
朱场村的“好故事”在整个蜂岩镇处处可闻,随着该镇六村两社区已建成通村公路公里和通组公路公里,全部实现农村通村通组公路硬化,沿线群众获益的不仅是出行便利,更是发展的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