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凤冈县大力实施“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按照产业引领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技能型、社会治理型、乡土文化型的“五型”人才,组建一支掌握一定技艺技术、在某一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较高威望的“乡村掌墨师”人才队伍,发挥乡土人才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经营管理型“乡村掌墨师”冯仁分。
因为家庭贫困,16岁时,她便外出打工。16年后,她带着技术和积蓄回乡创业,在家门口开起了手套厂,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吸纳不少留守妇女务工,成了周边留守妇女、陪读妈妈的主心骨,她就是凤冈县雅泰恒手套厂负责人冯仁分。去年6月,冯仁分被凤冈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为经营管理型“乡村掌墨师”。
初春的凤冈,天气稍显寒冷。但在凤冈县易地扶贫搬迁点凤翔社区雅泰恒手套厂里,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记者走进手套厂,看见凤冈县雅泰恒手套厂负责人冯仁分正在给工人讲解手套如何拉缝。
据了解,在脱贫攻坚期间,很多乡镇的贫困户、困难妇女搬到了凤翔社区,返乡创业的冯仁分想让她们有一份工作,就把工厂搬到了凤翔社区。加工技术简单易学,劳动强度低的手套厂让姐妹们逐渐在社区站稳脚跟。
此外,冯仁分还聘请老师,免费为群众开展为期30天的道德、职业和技能等岗前培训,让当地群众有一技之长。截至目前,冯仁分共开展了32期培训,累计共培训人次。
“给她们进行岗前培训,三十天的培训过程中有道德、职业、上班纪律,还有技能培训。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所有的工人都走入正轨,能融入我们工厂的管理。”冯仁分说。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对于搬迁居民来说,这无疑是安稳人心的好事。
“最初都是老板手把手教我合缝,刚开始不熟练才一千多块钱,现在两千多块钱了,比我预想的要好,以后不断努力应该会拿到更高。”凤冈县雅泰恒手套厂工人文梅说,一边忙着制作手套,一边感激地说,如今的生活让她觉得充实且踏实。
成为“乡村掌墨师”的冯仁分不仅把工厂开在群众家门口,还将视线聚焦到留守妇女、“陪读妈妈”身上,吸引了不少留守妇女和“陪读妈妈”到厂里务工。
“我以前见都没有见过这个手链式手套机,在冯总的细心教导下学会了,我现在主要是做合缝,一个月可以做三千到四千多块钱,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补贴家用,她在这办厂,对我们这些女性朋友来说是非常受益的。”凤冈县雅泰恒手套厂工人彭燕说。
如今,冯仁分的手套厂解决了70多人的就业问题。由于手套加工简单,只需要下料、拼缝、包边、合缝等六道工序,不少群众还选择将材料拿到家里做。今年42岁的冉素丽在手套厂参加技能培训后,就选择了在家上岗,仅仅通过制作手套这一项,她每月就有多元的收入。
冯仁分开办的手套厂已有6年了,她以解决群众就业为目的,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困难群众、留守妇女、“陪读妈妈”增加了家庭收入,带动他们实现了自力更生、增收致富。冯仁分和她的手套厂也先后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巾帼就业车间、遵义市巧手脱贫基地等多项荣誉。
“今后,我还是想继续为自己的家乡做一点贡献,现在各个镇(街道)都有很多剩余劳动力,今年,我就到各镇(街道)上去召集那些剩余劳动力,让他们也加入到我们这个行业。”冯仁分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编辑 刘蓝婴
编审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