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遵义市召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题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以来,凤冈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探索出了“三改赋能、四引四变、农民主体”的试点建设模式,初步建成了集“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九要素为一体的进化镇临江村三新、秀竹两个省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立足“三改”赋能,激活乡村“新动能”。第一方面是是改革资金投入。凤冈县采取“政府投入引导、吸引社会投入、撬动群众投入”的方式,多元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目前,该县两个省级示范点项目总投资.4万元,其中财政以奖代补资金投入万元,撬动社会投资.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万元,撬动放大比例达1:4,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和杠杆放大效应。
其次是改革聚才方式。凤冈县通过主动对接“请”、立足本地“挖”、抢抓机遇“借”等方式,积极引进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人才支撑。
目前,已邀请乡村规划师、产业发展指导员5人指导示范点建设;培育产业引领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技能型“乡村掌墨师”73人以及本土人才17人;借来香洲区正方集团结对帮扶科技人才3人,帮助示范点建设。
再就是改革盘活资源。凤冈县将村集体闲置的学校挂牌出让给社会主体办企业,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建设文化广场,引导群众以出租或改造方式将闲置农房建成作坊、厂房和发展餐饮等,动员群众开垦撂荒地种植粮食、中药材和食用菌等,推动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
目前,该县两个省级示范点已出让村集体经营建设性用地平方米,出租平方米建设玫瑰产业发展中心1个,将闲置房屋改造成茶叶加工厂3家、大米加工厂4家、玫瑰加工厂1家,发展民宿5家,盘活撂荒土地亩。
推进“四引四变”,培育乡村“增长极”。凤冈县引企入村,资源变资产,依托玫瑰、优质稻、有机茶、肉牛等资源,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家庭作坊向规范化、现代化方向转变。截至目前,两个示范点共培育或引进10万元的家庭农场11家、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0万元的种养循环小区2个,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引进有机肥加工厂和肉牛养殖厂各1家。
引民入社,农民变股民。凤冈县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垫资为农户提供农资、以保底价收购农产品,收益按“”比例分红,20%返还给农户,30%分红给合作社理事,50%用于合作社的发展和公益事业。年合作社分红资金10.35万元,惠及群众50户,户均增收元以上。
引贤返乡,洼地变高地。凤冈县注重传颂“古贤”,挖掘“今贤”,培育“新贤”,大力实施“雁归计划”,动员引导在外能人返乡创业或支援家乡建设。
目前,已有20名本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其中,9名乡贤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资源回乡创业,2名在外乡贤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支援乡村建设。
引货出山,产品变商品。凤冈县积极抢抓东西部新一轮协作机遇,深化与香洲区部门、企业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示范点及整个凤冈县的有机大米、有机茶叶、雪花牛肉、玫瑰等农产品,进入珠海市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市场。目前,与香洲区的正方集团、天融集团等企业达成产销合作协议。
坚持农民主体,激发乡村“源动力”。“党群直议”生动力。凤冈县通过组级党支部引领组级议事会、召集党员与群众共同商议的方式,对组级重大事项进行研究,让基层党组织的主张有效转化为群众意愿,让群众好的意愿上升为基层党组织的主张,以党内民主引领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促进党内民主,通过“党员提、群众议,群众问、党员答”的模式,最大程度的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使群众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截至目前,该县通过实施“党群直议制”,群众为示范点建设提供意见建议50余条,改造房屋和厕所户,拆除危旧房屋41间、改造支部活动室2间,议事会自行解决广场、道路等公益性占地17.68亩。
村民自治聚合力。凤冈县创新实施“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数治、礼治”的“六治”融合模式,围绕移风易俗、邻里关系、环境卫生等重点,完善《组规民约》,对示范点建设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目前,通过村民自治,化解矛盾纠纷5起,制止滥办酒席2起。
文化赋能添活力。示范点建设过程注重呈现乡村本来面貌,由农户自发捐赠废旧房瓦、石磨、土罐等用于景观布置,将老旧房屋的木雕、石板等用于房屋改造,集资修缮自然遗址、古井等。同时,广泛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讲活动和以“两块菜板”为切入点的乡风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培育新民风,营造爱党爱国、和睦友善、尊老爱幼的社会环境,目前组织各类宣讲活动12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余场、参与群众余人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洋
编辑吴浩宇
二审卢世容
三审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