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天眼新闻」
人物名片
石行,凤冈县人,贵州播雅书院理事长、院长,中华吟诵学会理事,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阳明学会理事。
不到30岁,他就流露出这个年龄阶段少有的沉稳、淡定、儒雅气质。每当有人称赞,他便谦称这是“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
自幼痴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毕业后,又创办了一家书院,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就是——贵州播雅书院院长石行。
自幼痴迷传统文化
从贵阳市花溪公园出发,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穿过几座绿树人家的村庄和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20分钟车程后,记者来到花溪区天鹅村,古色古香的播雅书院大门映入眼帘。
大门两侧,篆体对联格外显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染苍而苍,染黄而黄。”
进入书院,别有洞天,青瓦白墙的楼房,绿意盎然的芭蕉树,古朴别致的凉亭,栩栩如生的假山,微波荡漾的水池,交相辉映,妙不可言;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学习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书香气息弥漫。
播雅书院文化活动
“书院庭院的布局是我设计的,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热爱传统文化的石行,对书院的布局可谓十分用心。
年10月,石行出生于遵义市凤冈县的农民家庭。虽来自农村,但是凤冈石氏家族“世代耕读,诗礼传家”,家中曾祖父、祖父辈都是私塾文化出生。受家庭影响,石行从小就跟祖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伴随着我成长。”时隔多年,石行对童年时光恋恋不忘,“诗词吟哦,放牛割草;诗书礼乐,打柴插秧……这些‘事件’陪伴着我的童年,温馨着我儿时的梦。”
因为痴迷传统文化,自小学到高中,石行也成为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另类”:在学校晨读,班上同学是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唯独石行拉着调子、拖着声音用吟诵的方式诵读着古诗文。他也由于晨读发出“不和谐声音”,多次被老师和同学“责怪”。
播雅书院
石行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依然“我行我素”。“我享受着这样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的读书方法,沉浸在中华先贤给我营造的美好世界里,哪怕别人不理解我享受着这种孤独的高贵。”
在贵州民族大学读书时,石行还创办了“樱花诗会”。每年在“樱花诗会”上,来自全省各高校文学社团的大学生吟诗作赋,传承传统文化。
“我的梦想是,大学毕业后从事传统文化工作。”身处大学校园的石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历经艰难创办书院
年,对石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年,大学毕业的他开始创业,创办了播雅书院,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
事实上,对于当初创业,石行的父母、老师和朋友都强烈反对,“大家希望我报考公务员,从事稳定的工作,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听说我要创业,尤其是创办书院,不少人都认为我疯了。”但是,对于从小喜欢写诗、吟诵的石行而言,建立一个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书院,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在一片质疑声中,石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创客团队,义无反顾地走在创业的道路上。
播雅书院
创业伊始,为给书院寻找一个合适的办学场所,石行花费3个多月时间,骑着自行车和摩托车,跑遍了贵阳市白云区、乌当区和花溪区的村村寨寨。最终,校址选在了花溪区天鹅村。“花溪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自古以来走出了赵以炯、周渔璜、吴中蕃、姚茫父等一大批文化先贤,如今这里高校林立,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好地方。”石行说。
刚大学毕业的石行身无分文,让他感动的是,听闻这些年轻创业者在创办传统书院,天鹅村村民极为支持,“有时他们送水、送肉、送米给我们。”
石行跟同学和朋友凑了几万元钱,在天鹅村租下了几间民房作为办公场地,按照传统样式改建和装修之后,买来相关设备和用具,并到大学招聘人才,开始了创业之旅。“借来的几万元钱很快用完,我最穷时,身上只剩下六块五毛钱。当时我们用的锅碗瓢盆都是跟村民借的。”创业之初,为了节约钱,石行经常背着背篼步行到花溪市区买米买菜,来回要两三个小时。
播雅书院
创业不易。由于看不到希望,最初和石行一起合伙创业的人一个接一个离开,最后只剩下他一人。“认准了目标,我不会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通过不断策划文化活动,开办传统文化培训班,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和爱心企业支持等,书院的经营状况渐入佳境。
经过几年发展,如今播雅书院花溪园区有房屋60余间,占地余平方米,供师生耕种学田10余亩,拥有古籍藏书千余册。书院有专职员共20余人。“前些天,贵州民族大学与我们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探索建设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转化的新样板,开创高校与省级书院合作新模式。”石行一脸自豪地说。
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这段时间,石行和他的团队奔波于贵州边远山村,开展中国私塾(民间儒学)古典教育法抢救性采录整理工作。
“著名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说,传统诗词吟诵几近绝迹。但是,贵州还保留着最后一批读过私塾和教过私塾的老先生,这些人身怀古典诗词吟诵绝技,音韵铿锵落板,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石行介绍,这几年播雅书院团队走遍贵州山山水水,寻找到不少散落民间的私塾传承老人,“这是珍贵的活态文化,我们通过视频的方式把他们记录下来,通过学术构建出中华经典的高效学习法,为中华文化保留火种,延续道脉。”“中国私塾(民间儒学)古典教育法采录整理工程,是播雅书院‘为往圣继绝学’的一个重要体现。”石行说。
贵州民族大学与播雅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播雅书院,具有“传播风雅”之意,致力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地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学习、传播、推广和培训。书院成立以来,已多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机关、企业、校园;主持或承接了各类学术、文化活动;策划执行遵义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导执行贵阳市3年的“阳明文化进社区项目”等。
为适应市场扩大需求,在贵州“三变”改革思路激发下,播雅书院以“农村三变+传统书院”为经营理念,正在积极探索以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形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旅游文化传播从业者”的发展新模式,该模式在全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省级金奖。村民除土地、房屋固定分红外,还通过书院用工、茶艺、传统文艺表演、特技等业态项目与书院合作,实现双赢。同时,石行还带领播雅书院把家风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理念植入乡村综合体,挖掘乡贤,延伸文化产业链,形成新的综合旅游集群。
播雅书院农耕体验活动
“建好一个书院,传承一方文脉,培养一群文化传承人,解决一部分村民就业,德润一方民众,带动一地高质量发展。”石行对未来信心满满。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远柏
图/受访者提供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实习生惠仕维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