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磅关注贵州后发赶超有黔途

中国西南喀斯特群山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时刻注视着茫茫苍穹。而它所在的贵州高原,也正经历着沧桑巨变。

处于经济低洼地和脱贫主战场,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这是位于贵州、云南交界处的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年8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78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第20位;经济增速4.5%位居全国第二,创造了连续10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持续实现赶超进位高质量发展新黔途。

发展加速:特色产业强筋骨

云贵边界,全长米、距江面米的北盘江大桥,似一道彩虹横跨峡谷之上,近层楼的高度标记着世界第一高桥的奇迹。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座世界级超级工程所用钢丝绳均出自本土企业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钢绳是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年整体上市后,曾因产品结构不合理、高附加值产品偏少,连续3年亏损。

近年来,企业按照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标准改造升级,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不仅实现扭亏为盈,也一跃成为行业典范,其主导修订的国际钢丝绳行业基础标准,为中国工业争得国际话语权。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通过千企改造万企融合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动户企业开展融合,核心应用上云企业超过2万家。借数转型、乘云升级已成为贵州不少传统行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必选项。

参观者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使用VR设备体验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年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积极培育大数据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贵州省统计局局长肖云慧介绍,新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左右,贵州数字经济增速已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马宁宇认为,贵州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色加成:生态底色增颜值

近日,贵州省凤冈县自然资源局坐上了被告席,原因是怠于履行矿山修复监管职责。年以来,凤冈县西部水泥有限公司长期在一茶园附近的矿区采矿,导致大量耕地和部分林地遭受破坏,而县自然资源局未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

凤冈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向湄潭县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被告贵州省凤冈县自然资源局、第三人凤冈县西部水泥有限公司怠于履行矿山修复监管职责,分别被责令依法全面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职责,分区、分阶段治理以恢复生态。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茶海之心景区一隅(年3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从年起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了硬杠杠。其中包括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成立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集中管辖和处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案件。

为了更准确地回答领导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多了还是少了、生态环境好了还是坏了等问题,贵州年以来已对68名地区(部门)的领导干部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

硬杠杠保住了高颜值,也为生态扶贫和绿色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生态移民、光伏发电、碳汇交易等十大生态扶贫工程,贵州助推30万以上贫困户、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

年,贵州森林覆盖率已超过60%,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4%,绿水青山已经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民生加力:为民本色提气质

乌蒙高原海拔米的高山间,绿浪朵朵的蔬菜基地铺满山坡。这片昔日白云当披毡,狂风当马骑的荒坡,如今成了触手够得到天的云端菜园。

在威宁县双龙镇亩蔬菜基地里,农民们正在采摘菜薹。高海拔、低纬度、日照长、温差大,特殊的禀赋造就了优质高山冷凉蔬菜基地,打时间差上市,口感和品质更好。

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镇水潮村风貌(年6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6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赵运珍,家在50多公里外的盐仓镇,去年,她来到这片基地上班。吃住在政府统一安排的食堂和宿舍,每天务工有80元至元收入。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依靠传统作物种植难以摆脱贫困,近年聚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调减低效传统作物,着力发展蔬菜、茶、食用菌、中药材等12大特色优势产业,配套加工、物流、仓储、包装、分拣等产业,深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土地焕发新生机。

年,贵州省第一产业增加值.88亿元,同比增长6.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8.2%。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从提篮小卖到现代商贸物流,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正在帮助贵州敲开乡村振兴之门。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巨变中的贵州以一场又一场的硬仗,彻底撕下了贫穷落后的标签。

这是年9月8日拍摄的毕节市赫章县兴发乡风力发电设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镇水潮村村民驾驶农机在田间劳作(年6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贵州金元集团威宁龙场农业光伏电站(年4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来源:新华社

编辑周欢/编审段筠/签发蒲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5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