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39.net/disease/a_t3ceu27.html20年前的白岩塘村民,出门必经这座跨河桥。那时,白岩塘有点远,去一趟要“起个心”。
那时,凤冈县城有点小,主街只有南北走向的一条长街——和平路、解放路,东西走向的一条短街——人民路、共青路,交叉点为十字街,党政机关、文化单位和物资部门在这一带汇集,是凤冈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城最长的就是环城路,不到两公里,从车站呈弧形绕经人民路出口,再到文峰塔,与和平路、解放路首尾相接,设若从空中看,整个县城的主体形状就像一张弓搭着一支箭,也许这隐喻着“蓄势待发”。
那时县城是个小镇,面积不过两平方公里,白岩塘当然属于“乡下”:先往上城门向南走到老车站,出城向西走到拖拉机站,然后穿过一片田畴,沿着似有若无的一条机耕道,走过一座窄窄的小石桥,白岩塘到了——一个凤冈随处可见的普通山寨。
那是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末,偶然间来到这个所在,觉得还可以逗留一阵子:龙潭河与西山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半岛似的栖息地。河边有一巨石凸出,呈灰白色,白岩塘由此得名。依山傍水的寨子,有绿树掩映,十来栋低矮的青瓦木屋参差错落,多是破旧的模样,透出那个年代困窘的气息,间或有鸡鸣狗吠之声传来,山寨才有了一点生气。木门吱呀一声过后,一农妇背着背篼出门下坡来到河边,踏上原木搭成的小桥,去到地里忙活。河水清且涟漪,两岸的树木、竹林倒映在水面,忽一会儿,平静的水面破碎,有一汉子划着“三块板”,架着水老鸹下河打鱼……让人不由得想起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老生存法则如今的白岩塘,国道从门前过,跨河桥成景观桥,游客路过用手机拍照。相隔20年,似乎也不远,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回顾凤冈这20年的发展:继旧城改造,外环路、双拥路扩建之后,进入新世纪,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南部新区大展宏图:劈山开出龙泉大道、龙凤大道,建起凤凰广场、龙潭湖公园,串联起政通路、兴隆路、公园路、西湖路等等,一路“南扩西进”,沿着龙潭河岸,南至老木桥,西抵西山河边,似乎转眼间,县城面积扩大了3倍。
如今,白岩塘有点近,不少人觉得投足即到。每至晨昏,游人如织,垂髫皓首,扶老携幼;红男绿女,摩肩接踵。或慢跑,或健走,或信步,或闲坐,或曼舞,或放歌,或游泳,或垂钓……随意而为,其乐融融。20年前的两河交汇处,打鱼人撑着小船载着鱼鹰划过水面。如今,白岩塘已不是“乡下”,而是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市民们喜欢亲近的地方。沐浴着脱贫攻坚的春风,白岩塘原先低矮的青瓦木屋变成了钢筋水泥的楼房。国道从寨子门前穿过,摩托是各家的“标配”,轿车也是出行的“常客”。紧挨着公路边的河滨公园,芳草萋萋,蝉鸣鸟啼,树木葳蕤,花香四溢。当年村民出行的木桥今已变成景观桥,游人不时在这里凭栏观水。两河交汇处是斜跨两条河的呈反S型的凤羽桥,漫步木质桥面,略带弹性的步履让人感到舒适;河风拂面,又让人感到阵阵凉爽。放眼望去,岸边高楼、洋房、别墅林立,两岸栈道、廊桥牵连着大大小小的广场、绿地、草坪、观景台、休闲棚,还有健身场地和儿童游乐场所……整个光景,毋庸置疑,已具现代化城市雏形。如今的两河交汇处,当年的打鱼人已改行上岸,闲时来到当年打鱼的河边走走看看。倏忽二十年,旧貌换新颜!正感叹间,忽遇当年打鱼人,他名聂志平,年过半百了还像年轻人。为保护龙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他已歇渔七八年,改行干起房屋装修,自己也盖了一栋五楼一底的钢筋水泥房,除了分给成家的孩子住,还出租给他人。谈及白岩塘的变化,他说:“做梦也没想到,守在这旮旯,照样成了城里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通讯员罗逸 编辑 孟锦群 编审 郑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