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冬天冷死了。”一位一头短短的卷发,皮肤黝黑的女人脱口而出这句话。
她是生在非洲乌干达,那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自从嫁到中国河南后,她唯一不适应的就是这里四季分明的天气。
好在婆婆心疼她,知道她怕冷后,让儿子早早在他们的房间装上了空调,只是一提起冬天,娜布力娅就会想起冒着丝丝白色雾气的寒冷天气。
丈夫谢晓伟听到她这句地道的河南话后,握住她的手好脾气地笑了笑。
他们已经回到中国7年了,平常相处起来依旧像是新婚的小夫妻,回想起曾经见面的点点滴滴,仿佛才刚刚发生不久。
异国之中爱情的生根发芽谢晓伟生于年,是河南洛阳孟津县城关镇杨张村人,他家世代为农,祖祖辈辈都做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务。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谢晓伟早早就辍了学帮家里分担压力。
小时候的他像那个时代的农村小孩一样,最大的心愿就是每天都能吃饱饭,最好顿顿有肉吃。
长大后就是想能娶个贤惠的媳妇儿,有个幸福的家。可是家里孩子多,父母拼了全力,也只能让全家不挨饿。
可是农村娶媳妇也是要看家底的,谢晓伟家穷,再加上他笨嘴拙舌,相亲的女孩没一个看上他的。后来,他年龄越来越大,三十好几了还是一个光棍儿。
村里的人没什么消遣娱乐,最大的乐趣就是东家长西家短,大龄未婚的单身汉谢晓伟自然就成了别人嘴里的谈论对象。
为了少听这些闲言碎语,谢晓伟常年在外打工,经年累月的工作里,也让他练出了一身看家吃饭的好本领。
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经济政策,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承建了乌干达坎帕拉到恩德培机场高速公路的项目。
为了多赚些钱翻盖老家的旧房子,谢晓伟以钻工的身份参与了这个项目,随着施工队来到了多公里外非洲乌干达。
因为工程较大,项目部不但在国内招聘了大量人,在他们当地也提供了相当多的就业岗位。也就是在此期间,谢晓伟认识了娜布力娅。
娜布力娅在后厨做帮工,她年轻有活力,整日都是笑眯眯的。对于这个帮助自己国家建设公路的国家也十分地好奇,但是由于不会中国话,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观察着别人。
她发现吃饭时大多数人都是三两堆聚在一起,边吃边讲话,只有谢晓伟坐在一旁安静地吃饭。她逐渐对这个沉默的男人产生了兴趣。
在一次打过饭后,娜布力娅主动找到谢晓伟交谈,但由于语言不通,两人只能连说带比划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从此以后他们两人就时不时地在一起聊天,谢晓伟还会帮娜布力娅做些力所能及的忙。
娜布力娅发现谢晓伟除了平时话少一点,还是个非常朴实有责任心的人,渐渐对谢晓伟产生了好感。
对于娜布力娅来说,她在家乡见到最多的就是懒惰、没有上进心的本地男孩,而谢晓伟皮肤相对白净、面相斯文、人又能干,是个非常值得托付终身的可靠男人。
年轻女孩的心思直白又热烈,她明白自己的心意后就以自己的方式对谢晓伟好,给他盛最多的饭,留最美味的汤,还争着帮他洗碗,每次看见谢晓伟都会开心的露出一口大白牙。
谢晓伟是个老实又本分的汉子,不会夸人,看到女孩对他笑得开心,结巴半天最后只说出:“你的牙真白。”然后低头抢过娜布力娅手里的脏碗自己洗刷干净。
他们基本上每天都会见面,有时还会教对方讲自己国家的语言,谢晓伟也由此知道了娜布力娅和他相似的贫困家庭。
再看她时,总会带着两分心疼。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外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俩之间的气氛不一样,但是谢晓伟始终像个木头桩子一样不肯往前再走一步。
有一天娜布力娅笑嘻嘻地出现在谢晓伟的面前,从背后举起一捧开得正艳的玫瑰花,然后用汉语磕磕巴巴地说:“我喜欢你。”
谢晓伟老大个人了,不知道是臊的还是激动的,一张粗糙的脸上竟然泛起了红晕,他活那么大年纪,这还是头一次被人表白送鲜花,惊得他一时愣在了那里。
他其实也早就喜欢上这个热情地像一朵太阳花的姑娘,只是他年龄大些,考虑的问题终究要多些。
看看女孩年轻的脸,谢晓伟向娜布力娅说明他们之间不但有着将近二十岁的年龄差,还有着不同国家的地域差异等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
娜布力娅始终眼带笑意地看着谢晓伟,她很喜欢这个坦诚的男人,表示自己不在意这些,她最看重的是两人的感情,她不觉得谢晓伟年龄大,其他的事情也都可以交给时间去适应。
于是,两人就在一起了。谢晓伟专门找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的人,询问结婚事宜,然后提着彩礼来到了娜布力娅的家中提亲。
因为距离问题,谢晓伟并没有告知远在家乡的亲人,只是宴请了自己的工友和娜布力娅的亲人,在当地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这时谢晓伟40岁,娜布力娅22岁。他们婚后依旧在项目上做着工作,只在闲暇时凑在一起诉说着各自的趣事。虽然平淡,但是他们在一起就洋溢着止不住的愉悦。
一年后,娜布力娅给谢晓伟生了个儿子,为了表达两人来之不易的爱情,谢晓伟用两人的名字合并,给孩子取名“谢布伟”。
转眼到了年,乌干达高速公路的项目已经竣工,项目队就要回国。娜布力娅没有任何犹豫,表示要跟着谢晓伟一起回家乡。
她在结婚前就表示过自己会一辈子跟着谢晓伟,不管过多少年都不会改变。
谢晓伟抱着年幼的孩子看着这片土地,与妻子沟通后决定给孩子取个小名“念念”,来纪念这个对他来说不一般的地方。
这是一个朴实男人最隐忍的浪漫,他对娜布力娅的喜爱从来不会向用热烈直白的话语表达,只会通过一些细节毫无保留展现。
为爱横跨万里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拉着妻子孩子,谢晓伟回到了阔别两年之久的家乡。
而接到儿子即将到家消息的谢母李雪云早早就迎在了门外,她早在电话里就听谢晓伟说他在国外已经娶妻生子,这次也是一起回来的。
谢晓伟走时还是被人说三道四的单身汉,两年不见,已经结婚生子,让李雪云是又惊又喜。
远远地她就看见自己的儿子身边围着一些人向自家走来。她也看到了谢晓伟身旁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怀里抱着个孩子的年轻女人。
看到儿子回来她很是高兴,在她还不知道要怎么和儿媳妇打招呼时,她看到谢晓伟侧脸说了句话。然后娜布力娅面带笑意大步向她走来,用河南话字正腔圆地喊了声:“妈!”
李雪云局促的心情顿时没有了,她开心地应了一声,然后把娜布力娅迎进了房间里。
她实在不知道娜布力娅的生活习惯是怎么样的,担心她回来看到自己的老房子会嫌弃,特意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煮了一桌子好吃的饭菜。
而娜布力娅却是十分的活泼有趣,用仅会的一些汉语跟李雪云聊着天。李雪云也是个本分话少的老实庄稼人,看着儿媳连说带比划的模样,眼睛弯弯嘴里连说着好。
和李雪云的相处对于娜布力娅来说并不困难,毕竟有谢晓伟在,可以随时当她们的翻译。
只是对于生性活泼的她来说,一直待在家里很是憋闷,但是她出去走动,别人围着她讲话,她一句也听不懂。
于是为了让娜布力娅更快地融入这个地方,谢晓伟买来了英汉词典,一字一句的教娜布力娅怎么读。
还告诉她,中国话是统称,我们国家不同地区还会讲不同的方言,因此还教娜布力娅讲方言。
娜布力娅学得很快,不久就能出门和街坊邻居简单地聊天了。
同村的大人小孩都很喜欢她,能够顺畅沟通后,常问她家乡的一些事情,娜布力娅也大方地分享着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她讲话有趣又生动,围在一起的人总被她逗得哈哈大笑,很快,娜布力娅就适应了这个地方。
她是个喜欢热闹的人,最喜欢的就是逛当地的集市、庙会,谢晓伟不放心她,只要娜布力娅出去,他是一定要陪同的。
还会全程讲解卖的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看到新奇好吃的,也会买来让娜布力娅尝试。
相比于和非洲差异较大的各种习俗以及生活方式,饮食对于娜布力娅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
李雪云做的“锅贴”“捞面条”“烙饼”“卤面”她都十分喜欢。还有生活中的社交对于生性乐观的她来说也不是太大问题。
最难接受的反而是这里四季分明的季节。夏天对她来说太过炎热,她常常闷得一头汗,不过夏天降暑的办法多,倒也不是大问题。
唯一的让她发憷的就是冬天,她套上婆婆为她缝制的棉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还是觉得身上一阵阵寒凉。
李雪云知道她怕冷后,及时就让谢晓伟买了空调装在他们的房间里。
有了空调后,娜布力娅在房间是舒服了很多,只是每当外出依然会有些瑟缩,对于气候差异,她也只能慢慢适应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