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子春,是一名镇派驻凌云村的驻村干部。年,我还是何坝镇计生办工作人员,9月13日根据镇脱贫攻坚的安排,我被派驻到凌云村参加脱贫攻坚工作,吃住在村不准回家,说实话,起初我以为的扶贫就是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当真正的深入这项工作时、真正的沉下去融入老百姓时,我才体会到,扶贫就像“探亲”一样,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处理不完的问题,做不完的事。
“妹,你来啦。”这是我帮扶的贫困户刘再伦对我的惯用称呼。每去一次,都是带着对我的浓浓信任,向我诉说着家长里短。
贫困户刘再伦,家住中山组大坪小组对面山的半山腰上,道路不通,路程遥远,每次去他家,都要走上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下一坡再上一坡,上一坡再下一坡,泥土小路上时常都是毛草遮盖根本看不到路,住房也是年久失修,下雨就是漏水,无法安稳居住。那时刘再伦在外务工,妻子租住本组简陋的一间小屋居住。
所幸,年有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因交通条件落后,又处于地质风险区,符合搬迁条件,通过深入走访、上门动员和电话上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多次作工作,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于年1月20日,在村干部的齐心协力的帮助下,从大山深处搬入凤冈县龙泉镇凤翔社区集中安置点的新家,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搬迁后享受了后续帮扶政策,入住新房后购置“七个一”获得补助元,获得易地搬迁贫困移民一次性临时救助每人元,共计元;旧房拆除复垦每人补助元,共计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帮扶期间,刘再伦因经常生病身体本就不好,加之长期慢性病、搬迁后又为补贴家用在凤冈县牛街路段当保洁员,但家庭收入依然不高,妻子又于年11月26日经法院调解协议离婚后已婚出,家里就只有刘再伦和他9岁的儿子。而在年10月28日这天傍晚,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刘再伦在天利人和路口处被一辆三轮车撞翻在地,医院住院将近一个月,而此时在家中还有一个九岁的小儿子在等待着家中的顶梁柱回家。
我是一位干部,更是一位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我从凌云村委会驱车赶到凤翔社区,买好东西去看望刘棚飞,经过询问才知道他现在都没吃饭,此时已是下午两点,赶紧出来在外面炒了一碗蛋炒饭带到他家,看着小朋友大口吃饭的样子,我忍不住哭了......在刘再伦住院期间,我隔一天就会去看小朋友一次,因为太小,也不会煮饭,只会煮面条,我就每次都会给他买好面条和老干妈辣椒带上去,顺便把他的脏衣服洗了和卫生打扫了,哪怕不能去的时候忙着自己的工作,也会打电话询问刘再伦以及小朋友的情况,打不通就充话费,没人接就跑去看他,直到刘再伦出院在家休养我也算是松了一口气,长时间的忙碌却没有一丝遗憾。
一个多月后身体刚康复的他又找了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刚好上了3个多月的班,原来的老毛病又犯了,不得不离职,面对体质差和劳动能力弱的他,加之年龄大,也只能靠打点零工来维持生活,收入的不稳定让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我便向凤翔社区领导们反映,希望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在他本人申请下,于年7月开始享受民政补助的城镇低保,也保障了他家的基本生活。
脱贫攻坚的路上,点点滴滴的故事太多太多,虽然辛苦但很自豪,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就好比是一粒种子,祖国把我撒在哪里,我就要在哪里顽强生长,就要为那里增添一份新绿。
陈子春,何坝镇计生办干部,于年9月至年8月期间,以及年8月至今在何坝镇凌云村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洋 整理
编辑 黄昕蕊
编审 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