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反映贵州的革命老区和沿边地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显著成就和感人故事,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和沿边地区的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生动展示革命老区和沿边地区人民自信自强、团结奋斗的良好精神风貌。
4月中旬起,贵州日报组织多路记者,深入到贵州41个革命老区县和“七星关—威宁、水城—盘州、兴义—兴仁、黎平—榕江、碧江—松桃、仁怀—赤水、独山—荔波”等黔边经济带,践行“四力”,“走街串巷”,通过行进式采访,运用图文、视频等融媒体报道,在“黔行记·老区新颜”和“黔行记·沿边新貌”两个栏目中,向读者讲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事例。
“喂,杨总,李子图片和视频我看了,非常好!今年基地种植的李子我全部要,过几天就来签合同,不能卖给别人呦……”4月9日上午,阳光正好,走进贵州省凤冈县琊川镇大兴村恒新果园,便听到负责人杨海正在接电话。电话是从广州打来的,电话那头,多年的合作伙伴陈先生连连夸赞李子品相好,要全部收购。
这个喜讯让杨海喜上眉梢。喜的背后,是他与妻子不断探索前行的创业经历。
杨海管理果园。通讯员饶云摄
年,杨海与妻子李文琴积累一定资金和技术后,决定返乡创业,一口气走访考察了凤冈县多地。
最终,夫妻俩看中琊川镇大兴村轿顶山上的一片荒地,那里坡度适中、土质肥沃,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气候宜人,既能保证雨季排水良好,又能确保旱季水土保湿,特别适合果树生长。
恒新果园基地一角。通讯员田锦泓摄
说干就干。年9月,在当地党委、政府协调帮助下,杨海夫妇分别与50多户当地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很快流转到亩荒地,随后租来两台挖掘机,聘请10余名工人,拉开荒山改造帷幕。
经一个冬天奋战,大兴村轿顶山上的荒地种满脆红李、青脆李、蜂糖李等各类李树1.2万余株,杨海夫妇随之成立凤冈县恒新果园有限公司。
自此,这对80后夫妻正式走上李子种植增收之路。同时,他们还研究出果园里套种辣椒、花生等经济作物,通过“以短养长”方式度过果树4年成长经济真空期。
恒新果园林下鸡。通讯员陈昌霖摄
年,杨海夫妻还筹资60万元建起养猪场,以自繁自养模式,构建“猪沼果、果下鸡”生态循环体系,走出一条循环发展新路。
年存栏能繁母猪20头左右,育肥猪头以上,还修建起5口大型沼气池,沼液能为李子树提供上等好肥,每年最少节约10万元有机肥……
杨海自繁自养鸡苗。通讯员饶云摄
李文琴展示散养土鸡。通讯员饶云摄
夫妻有拼劲,政府来帮忙。看到夫妻俩的产业发展决心后,琊川镇党委、政府积极帮助杨海夫妇先后两次筹资80余万元,为他们的果园硬化1.3公里产业路,并修建大型储水池。
有了帮扶支持,加上果园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和李子挂果上市,杨海夫妻的果园发展越来越好。如今,果园多亩李子均已进入挂果期,连续两年李子产量余吨,产值80多万元。李子因个大、清脆、香甜,一举闻名且远销重庆、广东、广西等地。
游客观光。通讯员陈昌霖摄
夫妻一条心,荒山变黄金。收获喜人成绩后。杨海夫妻又开始新的规划:新增流转亩荒地,计划种植一季玉米,下半年再全部栽上冰糖李,与周边农户抱团发展;与通讯公司合作,在果园里安装摄像头;建立有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饶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洋
编辑曾田
二审刘娟
三审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