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我与王伯的较量,终于

我叫青德华,年3月,我来到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通过深入走访和调研,我了解到玛瑙村上半村与下半村道路未相通,造成坝区种植烤烟,需要肩挑手扛绕行4千米到另外一个村组进行烘烤,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在修建通组公路前期工作准备完毕,占用的土地补偿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后,路基修到村民王伯家时,工程却停滞了。     我与王伯进行了三次较量,才顺利修通了这条产业路。

青德华(右一)走访村民

第一次“较量”   王伯从福建打来电话,不同意修路占用土地,那是祖上留下的土地,他要留着修房用。   待王伯回乡后,我和工作人员立刻赶到他家里做思想工作,但效果甚微。   “这个路要修可以,但必须改道,不能从我的土里过,如果要从我的土里过,只有脑壳落地!”第一次“较量”,王伯放下一句狠话,又去福建务工了。   第二次“较量”   王伯远在外地,又不愿回乡当面沟通,电话消息沟通不畅。于是我便采用了“激将法”,迫不得已安排施工方砍了王伯家路基旁的几棵竹子,收到消息,第二天王伯就赶回来了。   “谁要再动,我就砍人!”王伯与我们僵持不下,但好在人回来了,有了沟通机会。   我们在他家门口守了一天,终于在晚上见到了他。我不厌其烦,去而复返地同他谈政策,讲道理到凌晨一点,他终于有所松动。   我提议帮他协调合理要求,他想了一下说想置换邻居的土地或山林。   置换邻居土地的无理要求,被拒绝后,王伯说修路可以,你们改道就是了,修路的事情再次被耽搁。

青德华(中)帮助村民称重

 第三次“较量”   离修建完工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我决定亲自去福建见王伯一家人,希望用真心和诚意打动他。   凌晨5点,我从村里出发,奔贵阳,赶福州。他惊讶于我这么远跑来,被我的真诚打动,同意随便找一个可以做屋基的土地换就可以,便于将来修房子。   于是,第二天我回到玛瑙村,立马协调好跟王伯置换的土地,王伯也答应回乡完善手续。可谁知,临到最后,王伯又变卦了。   王伯不松口,时间却不等人了,我决定对他下最后的“通牒”:“按照政策这路必须修。”   见无理要求无法实现,王伯最终同意按照土地小组确定补偿标准予以补偿,签订了协议。

青德华开群众会

这条产业路历经千难万险,于年12月20日正式完工,由此,玛瑙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坝区土地得到盘活,还建立了亩大葱和亩蔬菜种植基地,为附近群众提供80余个劳动岗位,极大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青德华,男,贵州省监狱管理局劳动改造处一级主任科员,年3月到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年9月凤冈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年7月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年12月司法厅三等功奖励,年凤冈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洋整理编辑孙文竹编审尹长东李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94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