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牛山红军壮歌困牛山,百余名红军战

编者按:

红五十二团掩护主力突围中,敌人以群众作人盾步步逼近。红军战士誓死不愿误伤百姓、不当俘虏,余名十六七岁的红军战士砸坏枪支,毅然纵身跳下70多米高的悬崖,绝大多数壮烈牺牲……

这场悲壮的战斗,发生在年秋的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

红军用生命保护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他们为红军带路转移突围、掩护红军伤病员、为红军缝制衣被,并纷纷加入红军。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虽然时间流逝,但红军战士的英勇献身精神和感人故事永远流传,并一直激励着后人。6月上旬,多彩贵州网记者循着红色足迹,走进石阡这片红色热土,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

石阡县“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里,静静地躺着一把铜质军号,号口边沿有些残缺,号身有划痕和凹陷,经过80多年岁月的洗礼,显得黑亮而厚重。

石阡县困牛山,矗立着一座火炬状纪念碑,底座长9米、宽3米,高10.5米,上面写着: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

它们,是一段悲壮历史的见证。

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战斗遗址

不向百姓开枪,百名红军纵身跳崖

时针拨回到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奉命突围西征,由湘赣根据地出发,经湘入黔,在石阡县甘溪镇与国民党兵发生遭遇战,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包围之中。

甘溪遭遇战,红六军团转战石阡县及周边区域,浴血奋战10多个日夜。10月16日,军团向南转移,从越石镇大道突围出石阡,向东寻找红三军,令前卫红十八师五十二团改为后卫,掩护军团主力转移。

为掩护主力转移,红五十二团以身作饵,将围追堵截之敌引向困牛山。

困牛山,三面临河,两面悬崖,地形险恶。当地村民说,把牛放上山,只要守住一条进山路,牛就下不了山,由此称为“困牛山”。

红军上困牛山后,四周高山已被敌军占据,后有湘军追敌,前有黔军及地方民团阻击,民团中还有许多被抓去充当“人盾”的百姓。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红军不愿误伤夹杂在敌军中的百姓,誓死不做俘虏,纷纷砸枪明志,多名战士英勇跳崖,舍生取义。

多名战士用生命换来了红六军团和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木黄会师,完成了长征先遣队的战略任务。

为解说红军壮举,阅读多本红色书籍

号兵陈世荣跳崖时,把军号挂在胸前。他个子小,跳下悬崖后被藤蔓缠住得以幸存,这支军号被保留到今天,收藏在“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里,多次“辗转”各地,向人们讲述当年红军在石阡的惨烈战斗。

跳崖幸存红军陈世荣和他的军号

红军的壮举,用生命捍卫“人民至上”的英勇事迹,在中华大地上久久相传。困牛山战斗遗址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前往瞻仰祭奠。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十六七岁的红军战士纵身一跃?是为了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信仰,是一心为民的革命情怀,是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讲解员赵春莉深情地对一批又一批前来瞻仰祭奠的干部群众说。

说到动情处,讲解员赵春莉湿了眼眶

随着瞻仰祭奠的人越来越多,赵春莉的任务越来越重,嗓子哑了也还在继续,“最多的一天讲解了7场,一场短则20分钟,长则1个小时。”

泛黄的纸张富有年代感,每一页都有黑色炭笔留下的标记。这本《红军长征在石阡》,赵春莉不知读了多少遍,每次讲解休息的间歇,她都会翻一翻。

“我看过的红色书籍叠起来可能都有我的个头高了。在石阡这片红土地上,鲜为人知的红军故事很多,我想尽我所能把听到的红军故事详细地讲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让红军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赵春莉说。

赵春莉不断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声情并茂地讲述红军的战斗故事,听者闻之常常落下眼泪。

不忘先烈伟绩,85岁老党员感恩红军

遵义市凤岗县的王倩燕站在人群中,听着赵春莉的讲解,眼睛湿了,“为了革命,女红军战士只能把刚出生的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为了百姓,那些才十六七岁的红军战士舍身跳崖……我也是母亲,听了讲解感触很深,我要告诉孩子们永远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不要忘记这段悲壮的历史。”

“坚定的信念很重要,在那样艰难的境况下,红军战士为了信仰拼尽最后一滴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有什么理由在困难面前不多努力呢?!”凤冈县经济贸易局党组书记向才江在纪念碑前感慨地说。

从石阡县五德镇地印村到困牛山战斗遗址约2个小时车程,85岁的老党员朱恩国满头白发,到达困牛山纪念碑前,他缓缓拾级而上,慢慢把外套脱下,放在青石围栏上,默哀、鞠躬、献花……近距离驻足观看碑文上的每一个字。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困牛山战斗遗址

“红军战士英勇跳崖时的年纪,就是我入伍时的年龄。我们都是军人,但我比他们幸运,生长在和平年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虽然听力有些障碍,但老人的记忆力却不减。

“我是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年3月15日入党,这个日期是我的政治生日,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朱恩国说。

石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夏宽忠告诉记者,到困牛山瞻仰祭奠红军烈士的人越来越多,有红军后代、党员干部,也有青少年和群众,有的还从省外远道而来,大家都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铭记这段壮烈史诗。

困牛山,悲壮的山,英雄的山。

统筹:张云泓

文字记者:文波朱泗蓉麻占江

视频记者:鲁祎

视频文案:张玥

摄影记者:杨昌鼎

编辑:黄桂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42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