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凤冈县大力实施“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按照产业引领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技能型、社会治理型、乡土文化型的“五型”人才,组建一支掌握一定技艺技术、在某一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较高威望的“乡村掌墨师”人才队伍,发挥乡土人才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乡土文化型乡村掌墨师余平华。
记者见到余平华时,他正在用手指蘸墨写字,今年56岁的余平华,自幼受父亲影响,6岁就开始练习写字,酷爱写字的他,在一次吃饭过程中萌生了以手指代笔写字的念头。
“在一次吃完饭后,我无意中在桌子上用筷子、手指蘸茶水来写字,写了之后就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手指蘸墨水写呢?于是后面我就用手指蘸墨水写了试一下,感觉到风格跟毛笔不太一样,比较特别。”余平华说。
据了解,指书起源于北宋时期,亦称“染指书”,即以手指代毛笔蘸墨而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众多流派中的小众艺术,被誉为远古书法的活化石。为了写好指书,余平华每天坚持勤学苦练,不断总结书写技巧,有时练到手指都磨破了皮。
“用手指书法坚持了30多年,有时候一天要写到几十张,写到后面来手指都磨破了、出血了,但是很开心。”而正是因为余平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如今,指书已成为了他的拿手绝活,独具风格的指书作品也深受人们喜爱。
“他写这个手书确实有创意,也有特色,平时都是看毛笔字,现在这种用手写,写出来确实看起来质感和毛笔写的有一点不一样,看起来更有质感,很喜欢。”书法爱好者余太贤说。
在坚持传承“指书”文化的同时,余平华还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泥火板书”。
“我在江浙一带看到了有人用木板做旧的书法、匾额,突然就想到用现代的工艺做一个木板做旧的字,慢慢的慢慢地就用现在这个木板来烧这个书法。”据余平华介绍,刚开始时,木板和泥沙的选择就让他百般受阻,经过反复实验,不断改善工艺,最终成功。
“泥火板书”首先要精心挑选上好的木板,用毛笔在木板上写好字,然后做出仿古纹理,再用特殊的泥沙勾勒文字,用喷火枪烧制木板,最后清洗打磨木板。这些木板书法或用于家中装饰,或用于奖项授牌。
30多年来,余平华长期致力于乡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传承好书法艺术,他还开设了一个书法培训班,让更多的孩子加入到练习书法的队伍中来,同时他还积极参加送春联下乡、到学校免费为学生开展书法培训等社会公益活动,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余平华也因此被凤冈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为乡土文化型一级“乡村掌墨师”。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这是不能丢的,所以我要利用乡村掌墨师这个平台把它传承好,就是说发挥我的这个艺术特长,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个书法,了解这方面的艺术,喜欢这方面的艺术,还要让更多的人来把它传承下去。”余平华告诉记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传娟
编辑梁圣
编审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