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凤冈长碛古寨谢氏节孝坊

长碛古寨,位于遵义市凤冈县新建镇。古寨三面环水,因洪渡河携带大量泥沙将寨前冲积成扇坝而让这里在古时盛产碛石,因而得名“长碛”。古寨环山抱水,春闻浪漫花香,夏享凉爽舒风,秋观金波稻浪,冬听云鹤之诗,风姿绰约的水乡风情与传统经典的明清古寨文化交相辉映。

据说元朝末年,朝廷封朱寿可(号南山)为征夜郎公,征讨夜郎。朱寿可入黔后,明朝建立,明朝廷任命朱寿可为思州府宣慰司文官(四品官爵)。其子朱珍(字月廷)亦随父南征入黔。年,明朝派朱珍为征南都督大元帅,亲统十镇兵马,征讨铜鼓“金头和尚”草寇有功,后被封为都畿侯,任思州府宣慰司武官。于是父子皆留守黔中,并择居长碛,后定居于此,从此世代繁衍生息,家族兴旺发达,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古寨悠久的历史,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古寨内嘉庆“圣旨”旌表、龙泉知县题联的“谢氏节孝坊”,作为长碛古寨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始建于清道光27年(年),由朱煐之子和孙子历经两代人修建完工。系砖石混建,开宽9米,通高11米,为三门三楼的牌楼型结构,夹柱石为须弥座带抱鼓,屋顶为石雕歇山顶,透雕花脊,翼角起翘。碑坊宏伟美观,做工精细,工艺特别,顶部两面分别横向楷书阴刻“紫诰天长”、“玉洁清边”八个大字,碑上文字图案作品雕刻工艺以高浮雕为主,内容有人物、动物、植物等,皆为多人合作,用小砖烧制镶嵌而成,有较高的工艺研究价值。

据传,清嘉庆年间,年方十六的民女谢氏嫁长碛寨已二十八岁的朱儒景,不料朱儒景娶妻当年即亡,其妻谢氏守寡而无子,受尽众邻非议。谢氏不但不在乎非议,反而将当时父母已双亡的堂孙朱煐孤儿收养,并待之如子,相依为命,终身守节未改嫁。她恪守妇道,坚持忠孝传家,在艰难的生活中勤俭节约,在众人的非议中坚持和睦邻里,独立支撑家庭为亡夫朱儒景双老养老送终,在邻里中弘扬尊老爱幼之风,坚持让朱煐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终将朱煐培养成全县有名的痒生(秀才)。谢氏逝世后,此举最终得到邻里的理解,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各级遂将谢氏美德呈上盖文,逐级上报朝廷,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嘉庆二十四年(年),嘉庆皇帝亲自下“圣旨”旌表,准修谢氏节孝坊予以纪念。

修建此碑坊,也几经周折,直到嘉庆皇帝下“圣旨”旌表28年后的清道光27年(年),才由朱煐之子承头,开始动工修建,历经朱煐之孙两代人,方修建完成。而此时的谢氏,已逝世多年,不知泉下是否有知。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谢氏的节孝,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为所谓“三从四德”而作出牺牲的“贞洁妇女”缩影。她们往往在妙龄之季,就开始为亡夫守寡,不但要遭来是非议论,还得严守“守寡之道”,必须代亡夫赡养老人,培养孩子,终其一生只有奉献,没有回报。可能最大的“回报”,就是死后为其树立“贞洁牌坊”,但这些“贞洁牌坊”,只能让更多的遭受这种境遇的妇女去为之牺牲。对于已经为“贞洁”而遗憾逝去的人,她们又能真正得到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2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