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随着“东桑西移”的深化实施,贵州迎来了蚕桑业新的发展窗口期。
山海牵手情深义重,今年七月,上海和贵州遵义对口帮扶工作再结新硕果——上海水星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遵义市凤冈县政府签订“星丝路”项目合约。项目包括蚕桑生态产业园、蚕桑商业产业链及蚕桑文化产业园。项目计划投入资金5.56亿元,并计划在5年内以凤冈县为中心,在全遵义发展蚕桑种养殖基地30万亩,打造占地亩、集传播现代丝绸文化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蚕桑文化产业园。
地处武陵山区的凤冈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桑蚕业几度辉煌。后来,由于销路不畅、技术不强、产业规模有限,蚕桑产业消沉低迷,桑林大面积损毁。第三批上海援黔干部来到凤冈县,经过多方走访联络,援黔干部决定在阻碍凤冈蚕桑发展的痛点上做文章,积极牵线搭桥,将旗下拥有国内家纺行业龙头企业——上海水星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引入凤冈,打开当地蚕桑产业的新大门。
家住凤冈县永和镇永华社区的吴勇,过去一直在外地打工,两年前回到家里种桑养蚕。“以前销路一直不稳定,经济收入也没有保障。”吴勇介绍,得知“星丝路”项目落地凤冈县后,他积极流转余亩土地,决心扩种桑园。“‘星丝路’项目推出了签订农户保底收购合同、建立村级养殖合作社、支持大养殖户入股小养殖户、提供专利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扶农政策,给我们这些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我要把桑园再扩大一倍!”站在凤冈县老林沟的山坡头上,村民黄志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黄志强脚下的,是已经成片的多亩桑园,全部种植的是优质树种农桑4号,绿油油的叶片硕大而肥厚,在夏日阳光下正散发着油润的光泽。
7年前,黄志强放弃在广东打工的机会回到家乡,先是试种烟叶,种到第三年才发现家乡的土质其实更适合种桑树。
“蚕桑适应广,哪里都能长“。贵州盛产茶叶、辣椒、烟叶、鱼腥草等经济作物,但是很难找到一款比桑树更“因地制宜”的经济树种了。树属于标准的“懒人树”,只要第一年种下去,连续三十年都可以持续采摘,并且一年比一年产的多。对于山多田少的贵州,每亩山坡地能栽种桑苗-株,因为采用了嫁接技术,第一年就可以有桑叶产出,产出可供养蚕0.5张,第二年可供养蚕1.5张,第三年可养蚕2.5张以上,第四年可养蚕达3张以上,结茧达斤以上。以每斤蚕茧的收购价格20-40元计算,斤蚕茧就是六、七千元。
即使不计算卖蚕卖茧的收益,一亩四年树龄的桑园一年也可产出桑叶斤,以一斤2块钱的收购价来计算,也有1万多元,这可比种烟叶来得强多了。
为提高蚕业综合开发效益,增加蚕农收入,上海水星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科院、东华大学等合作,培育出可以吐出不同颜色蚕丝的水星1号等系列优质蚕种,并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桑苗和蚕种提供给凤冈蚕农,在每个行政村,也都派出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为凤冈蚕桑产业铺就脱贫致富之路。
在凤冈县县城的另一端,彰教坝工业园内,星丝路培训教育基地内热火朝天,上千名农民工正在接受蚕丝精加工技术轮训。
这座属于上海水星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园区,未来将来会建成一座集蚕桑研发、育种、种植、养殖、收购、加工、纺织、生产于一身的大型丝绸工业园,主要产品包括蚕丝被、家纺、服装、白蚕丝、丝绸等,是水星控股“星丝路”项目的一部分。“星丝路是我们着力打造的新品牌,品牌价值将年增长15%以上。工厂投产后,遵义的产品将从这里销往世界各地!”。
围绕“着眼市场建基地,集中连片上规模,政策扶植重投入,依托龙头带动农户,科技支撑上水平”的发展理念,在“星丝路”项目建成全面投产后,凤冈县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如今,凤冈生产出来的水星蚕茧,可以拉出长达米的蚕丝。项目也为村集体预留了企业股权,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据悉,“星丝路”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提供个就业岗位,00人脱贫成效得到巩固,个凤冈家庭实现小康梦。项目实施五年之后,预计可实现年工业产值超过10亿,年出口创汇3亿,年利润0万,年税收1万,年蚕茧销售收入15亿元,桑枝收入2亿元。
志合而情真,山海不再远。沪企落户凤冈,将与当地群众携手,在脱贫致富之路上“黔”行。(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