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丰景如画

本文转自:遵义日报

  本报记者查静

  夏粮(油)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目前,我市万亩油菜、90万亩夏收马铃薯陆续进入收获期,黔北大地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在新蒲新区虾子镇南坪村,市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科高级农艺师邵代兴和新蒲新区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农技人员韩克妮,扒开地里的一株马铃薯,查看其长势及病虫害防治情况。

  “这一株有7个,产量约1斤半。因播种较晚,还有20多天的生长期,后期要注意病虫害防治,等到出土时一株产量达到2斤多不成问题。按照一亩地株至株算,产量可达公斤以上,到时请你们来做田间测产验收。”韩克妮向邵代兴发出邀约。

  这是一片高产、高抗、高淀粉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是今年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中,韩克妮及团队开展“揭榜挂帅”的一个项目。

  听了农技专家的话,看着地里的马铃薯丰收在望,基地的主人娄金鸿满脸笑容。他告诉记者,今年已是他第四年种植马铃薯。有了农技专家现场“坐诊”,他种植马铃薯的劲头也越来越足。眼下,他在新蒲新区、凤冈县等地种植的余亩马铃薯长势良好,将陆续进入收获期。明年,他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一亩马铃薯产量可达公斤!这样喜人的丰收场景在我市并非个例。

  前不久,在凤冈县土溪镇,凤冈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对引进的脱毒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进行验收。经检测,其亩产高达公斤。目前,马铃薯市场、销售价格稳定,按照保底价每公斤2元收购后,销往贵阳、重庆等市场。

  在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马铃薯种植基地,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刚挖出来的马铃薯铺满田地。经过分级、装筐、称重等环节后,当天采收的20多吨马铃薯,将运往湖北、重庆等地。

  我市农民普遍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但由于过去是采用传统、粗放的种植方式,一亩马铃薯一般产量在公斤至公斤。

  今年,在“四新一高”思路引领下,我市积极开展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深化技术服务水平,广泛推广应用马铃薯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绿色高效种植模式+规范化起垄栽培+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单产普遍提升。

  马铃薯丰收在望,油菜收割正当时。

  在桐梓县油菜地里,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留下一排排整齐的油菜秸秆。为省时省工,降低劳动成本,今年桐梓县10万亩油菜全面采用机械化作业,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在绥阳县旺草镇万亩油菜基地,农机手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在地里忙碌着。“往年这个时候,种植大户最头疼的是请不到人进行收割。今年不愁了。”旺草镇晨光村党总支书记蹇发英说,今年村里首次推广机械收割,算下来每亩可节约人工成本多元,收割效率也大大提高。

  在仁怀市茅坝镇官院坝区余亩的油菜基地,村民们正忙着收割油菜,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油菜亩产可达公斤左右,颗粒饱满,出油率高。”茅坝镇官院村村民龚开敏说。

  聚焦“四新一高”,围绕粮食安全和秋冬种农业生产,我市立足“早”字,突出“实”字,积极发展冬季马铃薯种植,大力开展稻油轮作,从冬季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入手,着力提高冬闲田土利用率,夯实夏粮(油)丰收基础。

  当前,在夏粮(油)成熟和收获的关键时期,以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为载体,全市农技人员纷纷行动起来,奔赴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进行农机培训,提高机收减损率,确保夏粮(油)丰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78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