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建航,年,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就被调到凤冈县土溪镇大石村担任扶贫专干,加入了脱贫攻坚队伍中。
作为刚刚迈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农村和扶贫工作,我更是一知半解。但在近三年的扶贫路上,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我慢慢从“菜鸟”闯关升级,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扶贫专干。
我通过摆正心态、端正态度、快速融入农村,闯过了第一关。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第一步就是要提高思想认识,摆正心态,作好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思想准备。
刚到村里,我就和同事们经常下队走一走、看一看,走东家串西家,召开群众会,解决不少矛盾纠纷。这为我成为一名“接地气”的扶贫干部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建航(右)在村民家中走访
通过善于学习,吃得下苦,耐得住寂寞闯过第二关。驻村以后,我还有第二个身份,即大家眼中的“资料员”,全村的贫困户系统数据的更新和管理,以及全村扶贫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都由我负责。
刚开始,面对“雪花”般的文件、繁长冗杂的资料清单、各式各样的表册和报表,我常常手足无措,疲于应付,工作力不从心,造成了工作质量也不高。
为改变这种现象,慢慢地,我利用下班和休息时间学习各类文件、政策,学会调整工作节奏,捋清工作思路。
渐渐地,我从扶贫工作的“门外汉”,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小专家”,同事们有疑问总是第一时间找我咨询。
如今,走进大石村村委会办公室,两个档案柜整齐地摆放着各类扶贫档案资料,不禁让人感叹,这是一个怎样“浩大”的工程。
刘建航组织召开群众会
第三关则是服务群众,脚踏实地,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三年来,我接触的不仅仅是扶贫资料和数据,更有全村户名贫困群众。
长时间的接触,让我已然对村内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十分熟悉,谁家有几口人?有谁生病?有谁残疾?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我全部烂熟于心。
时间长了,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资料,更多的是牵挂和责任。记得有一次,为了给村内敲木组的一位独居老人办理高龄补贴,我只能步行2公里崎岖泥泞的山路,来回跑了两趟才办成。
但这换来了老人的信任,看着老人满意的笑容,我顿时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我想,扶贫工作便是这样,真心换真心,真情换真情。
作为一名扶贫路上的“菜鸟”,作为扶贫专干,亦或是资料员,或许我的工作并不起眼,但是这三年来的扶贫工作经历,一定会是我这一生的宝贵财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洋整理
编辑胡耀元
编审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