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费力东奔西走,就能卖出好价钱,真没想到茶叶还能这样卖……这都得感谢村里的‘新人’小朱,现在的年轻人可真不赖。”近日,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村民林永华欣喜地说道。 林永华口中的“小朱”全名朱雅杰,自年10月到村顶岗锻炼以来,她始终刻意保持着自己“新人”的身份,积极向身边人学习、请教,为群众踏实办事。 如今,在林永华等地地道道“庄稼人”眼里,小朱已经成了他们圆梦脱贫路上的“引路人”。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全靠‘人找人、人找企’,对接不上广阔市场,销路也就打不开,产品滞销、价格不理想等问题大大影响着村民发展经济产业的积极性。”回想以往,这已成了临江村负责人杨胜江的一个“心结”。
随着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路通了、电来了、智能手机逐渐普及了,村民们纷纷窥视到了潜能巨大的网络市场“窗口”。 “以前我们村就想依托电商,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奈何没有熟知这方面的‘新人’指导。”杨胜江说,“现在我们村来了小朱,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到村顶岗后,90后的朱雅杰积极利用自身互联网“原住民”优势,带领村民们圆起了“电商梦”。依托“村级合作社”平台,她创新采取以“村级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白天走村入户,摸民情、搞宣传、传技术,晚上就在办公室梳理资料、发布产品信息。短短5个多月的时间,她就帮助村民们销售出有机大米、玫瑰茶、红茶等农产品10余万元。 “搭上电商快车,销路不愁。我今年种的五亩玫瑰花,从四月底开花到现在,通过制作销售玫瑰精油、玫瑰花茶等一系列产品,已经收了余元了。”当地花农王官强满脸兴奋,自力更生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如今,在遵义地区的村里像小朱这样的“新人”发挥独特技能优势,为民解难题、实事儿,带动当地发展,助农圆了“致富梦”的故事并不少见。 “剪弱枝、留壮枝……”在道真自治县三江镇三江社区马坪土花椒基地,杨耀正一边亲自上手作操作示范,一边流利、简洁地讲解着花椒修枝技术。
大学一毕业,杨耀便选择了返回家乡创业,“回来带动山乡发展,或许更有价值。”杨耀说。 作为有文化、有技术、有视野、有闯劲的“新人”,他自己先行先试,发展起当地特色经济产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益,也逐渐赢得了村民们的肯定。当下正值遵义市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开展之际,杨耀便被大伙儿一致推选为市级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并且还先后当选社区党总支部副书记、居民委员会副主任、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 “这不仅仅是荣誉,更肩负着乡亲们的信任,承载着大家兴业致富的共同心愿。”转换为社区干部“新身份”后,杨耀并没有滋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而是积极发挥作用,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领群众种植花椒余亩,建成食用菌大棚50多个、培育食用菌50多万棒,鼓起了村民“腰包”。 近以来,为破解村级发展面临的干部队伍结构不优、缺乏活力、带富能力不强等问题,遵义市立足当下、放眼长远,按照选准一个人、带好一支队、振兴一个村“三个一”工作思路,整合学校、企业和村(社区)资源,通过拓宽渠道“优选”、规范程序“帮带”和制定标准“严管”,以“专家讲座+领题调研+模拟演练+实践锻炼+座谈交流+学习测试”的方式,深入推进村级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目前已培育产业、创业、就业“三业”型30岁左右村级领军人才名,充实村级组织年轻后备力量人。 育好“引路人”,圆梦小康路。伴随着这些青春洋溢的“新人”队伍不断涌向基层一线,助力人民群众的精彩“致富梦”不断成真,遵义市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必将更加充盈丰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安通
编辑 孙蕙
编审 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