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水利网中国水利网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报道
□中国水利报通讯员蔡瑶佳
改革后九龙山塘风光
九龙塘,是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与九龙水库一山之隔的一处小山塘。
“我自小在临江村长大,以前这里就是一坝烂窖田,粮食都种不出。农户在田里养鸡、养鸭、放牛,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凤冈县水务局常务副局长陈正回忆。
改革前九龙山塘原貌
如今,这里成了九龙景区。廊桥、玻璃栈道、青瓦白墙,农家乐、小吃店,在青山的衬托下,与湖水交相辉映,游客往来不绝。“一到入夏,进入景区的车辆都排到了山脚下。”景区负责人说。
九龙山塘的转变,是贵州深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紧紧抓住机遇,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创新、示范引领等举措,成功破解工程产权不明晰、管理无主体、维修无保障、效益难发挥等“顽疾”,无人管理的小型水利设施从“烫手山芋”变成了“香馍馍”,改革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组织保障齐发力
九龙山塘现状
贵州从省到乡均设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层层落实、考核督导的组织保障体系。
年,贵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被纳入农村七大产权制度改革,8个县(市、区)(后增加为12个)为省级试点;年9月,省水利厅、财政厅出台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年11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改革总体要求、范围、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同时,省水利厅成立了改革督促指导工作组,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督促各地推进改革工作落实。
年年底,2个国家级、12个省级、13个市级试点完成改革任务;年年初,启动全省性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把明晰水利工程产权写入《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年年底,贵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比国家规定的时间提前了3年。
“烂窖田”变为“聚宝盆”
九龙山塘现状
九龙山塘从“无人管”到“游人满”,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功不可没。
年,凤冈县将九龙水库产权明确给临江村村委会,村民自主经营管理。返乡创业的冯健,以承包的方式争取到九龙水库的经营管理权,并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吸引村民共同参与,成立九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座占地96亩、可蓄水近5万立方米、灌溉农田余亩的山塘修建起来了。山塘产权属于村民组集体所有,村民占25%的股份,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年终分红。当地村民还可以到公司务工,获得稳定收入。
在公司的带动下,村民们发展起特色产业,从餐饮到农家乐,从水产养殖到花果种植……九龙塘变成了“聚宝盆”。当地60多户村民不仅用水有了保障,收入更有了保证。
“九龙水库的实践证明,改革给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效益发挥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凤冈县水务局局长田昌远说。
贵州对涉及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小(2)型以上的水库,实行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引导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采取“作价入股”、抵押贷款等方式,实现“三资转换”,既盘活存量,又扩大增量,实现工程良性运行和滚动发展。
“身份证”解难题
小型水利工程大多直接服务于“三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产权交叉混淆的情况也长期存在。针对这一难题,贵州大胆探索,将水利工程有形资产的产权、工程占地的土地产权及水资源的水权实行“三权剥离、分类明晰”。改革后的每一处工程都获得了“身份证”,落实了“管护人”,有效解决了所有者主体和管护主体缺位的老问题。
在改革中,息烽县水利局和小寨坝镇、大寨村村支两委多次实地考察,将山塘所有权和水权进行公开拍卖,并流转土地使用权。村民还结合当地葡萄产业发展,依托山塘建起了农家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
改革前的息烽上寨山塘
“0立方米的上寨山塘已经‘沉睡’了好多年。每年以元承包给村民种谷子,现在升值到20多万元,值啊!”息烽县小寨坝镇水务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罗国华说,“现在产权明晰了,工程有人管,群众每年还有分红。”
改革后的息烽上寨山塘
“真没想到废弃的小山塘发挥出了如此大的作用。”看着生机盎然的葡萄园,小寨坝镇大寨村村委会主任荣廷海喜上眉梢。
目前,贵州全省共明晰工程产权处,颁发产权证书(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水权等)达个。通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试点改革,贵州探索总结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和好典型,为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9月12日一版
作者:蔡瑶佳
原标题:《“唤醒”资本的“香馍馍”——贵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促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