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静待教育之花开满大美花坪

教育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之一的硬核措施,成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德政工程。

年6月10日,组织把我从凤冈县较为偏远的王寨镇中心学校,调到花坪镇中心学校任校长,我深知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多的是对我寄予厚望。

到任后,我决心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开展工作。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到辖区的每一所学校进行深入调研,重点了解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控辍保学、教育资助、留守儿童管理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

掌握第一手资料后,我对全镇教育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我觉得搞好花坪教育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党建,夯实队伍建设;二是强管理,提升教育质量;三是强兜底,做实教育保障(控辍保学、教育资助),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提升花坪镇教育质量,让全镇人民对花坪教育重树信心。

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师,怎样让花坪的教师队伍强起来,为振兴花坪教育共同发力,我采取了强党建带队伍的做法。首先让党内生活制度规范起来,做到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武装全体党员头脑;每年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坚持每年一次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与此同时,我还十分注重把骨干教师吸引到党员中来,从骨干教师方向上中青年党员培养,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彰显党组织的活力。

教育质量的提升靠管理。我先后组织中心学校成员拟定了《花坪镇教师的能勤绩考核制度》《花坪镇教学奖励制度》《花坪镇骨干教师评选办法》等,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

教育托底的工作无外乎是控辍保学和教育资助。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辍学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最让人头疼的事,却是教育扶贫最重头、脱贫“三保障”之一。

通过走访,我了解到花坪镇地处偏僻的东山、关口两个村均有学生辍学,每个学期开学总有一些学生迟迟不来报到。针对这一情况,我第一时间给镇分管领导做了汇报,提出了工作建议:建立双线控辍和三签字两盖章控辍保学机制,即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和学校、教师,镇长、村主任、校长签字,镇党委、村委必须盖章,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档案,推行“动态归零督查制”,织牢学生入学网底。

年秋季开学,得知花坪中学初三(3)班一名叫何貌的学生未按时报到。经了解,该生属厌学辍学,得知他的情况后,当我到他家走访,何貌已随父亲外出务工。当即我就给他的伯父和奶奶交代,春节一定让何貌回来,而且保证年后返校读书。

何貌的奶奶脸庞流着感动的泪水,亲切地说:“谢谢黄老师,我们一定把何貌喊回来读书,为我们家的事,辛苦你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春季一开学,何貌同学果然来学校报到了,而且规规矩矩读完了初三,今年秋季学期到凤冈县职校就读了汽修班。当看到一个个即将辍学的学生在老师、行政干部上门走访劝学后顺利返校上课,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扶贫必须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我认为,思想贫困比经济贫困更可怕。该镇各级各类学校有近一半学生是留守儿童,为让这些留守孩子“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乐在学校感幸福、学在学校长知识”,我亲自抓了“1+N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各学校免费建起可视频电话,共人次与家长通话,交流亲情、沟通思想、汇报学习状况,并教给孩子们关心家长、热爱亲人、感恩社会的思想情怀。

为让留守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我还组织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让教师和每一名学生结对挂钩,定时给予学生以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引导,帮助学生“学有所成”。除此之外,花坪中学善于挖掘校友资源,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开展励志讲座,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我给全体校长、教师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我始终践行的承诺。脱贫攻坚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我只是行走在扶贫路上的一个兵,给自己提出了教育扶贫高标准:零辍学,资助全覆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不知主持召开了多少个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不知多少个夜晚带领着党员及行政人员深入贫困家庭宣传政策,不知多少次在风雨里上门去摸底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外就读学生,不知牺牲多少个周末到留守学生家里当起了“爹妈”。

无论是加班筛查建档立卡学生信息,还是每次学校组织的入村、入户走访活动,我都做表率,带头挑最偏远、最贫困的家庭去。

能赶上这个美好的时代,去做一件永载史册的事,那是何等的幸福和自豪!在未来的乡村振兴路上,我将一如既往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全镇广大教师埋头苦干,静待花坪教育这朵鲜花开满大美花坪,让全镇人民满意分享教育的果实!

黄强,男,凤冈县花坪镇人大代表,年6月10日起任花坪镇中心学校校长。

作者黄强

编辑胡耀元

编审尹长东李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74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