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遵义的“底色”,也是遵义人民的“本色”。
年,遵义会议召开,中国革命发生伟大历史转折,并在这里播下红色“种子”,形成了以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为基本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80多年过去了,在这片被红色革命文化浸润的土地上,人人都是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遵义会议精神的忠实弘扬者,这里,最美的风景,是人。
红色传承,是爱国情怀的传承。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遵义市凤冈县的大山深处,老党员田茂坤家的院落里,每天都会响起《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年过七旬的田茂坤,拥有40多年党龄,年轻时的曾在凤冈县供销社蜂岩区分社、桃坪乡烟叶站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里看到了“升国旗”仪式。从此,心里便种下了深深的爱国情怀。年,他在凤冈县城买到一面五星红旗,并在自家院坝里建起升旗台,用竹竿当旗杆开始升国旗,一直坚持了23年。
长期以来,遵义坚持培根铸魂,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建“红色遵义”宣讲团,培养余名“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作用,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遵义片区建设,以红色革命故事宣传宣讲、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等推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走进千家万户,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成为每个遵义人一生的“必修课”。
红色传承,是家教家风的传承。
马迅是老红军李光的外孙,从小听着外公的故事长大,在外公影响下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长期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经常向学生讲述外公的革命经历。
孔霞是老红军、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孔宪权的孙女,作为一名红色义务讲解员,她每说起爷爷的故事都十分激动,用声情并茂的讲解感动着每一位听众。
何莉是老红军何木林的孙女,年放弃城里优越的工作,回到习水县,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做一名普通讲解员,要把红军长征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
在遵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老红军后代传承着红色家风,而每一个平凡家庭也有着不同的家风传承故事。
“敬爱的父亲,我夫妇二人自愿向父亲保证如下:保证我不赶走白鹭,保证我要爱护父亲遗留下来的产物和栽培的树木果树,不砍伐损坏,保证人胡光明、王天珍,年6月4日立。”这是一份保证书,也是一封承载父亲遗愿的“家书”。
在遵义市凤冈县琊川镇,朝阳村村民胡光明家老屋后院的树丛里,常年栖息着一群白鹭,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一起种树、喂养白鹭。年,胡光明与妻子向父亲写下一纸护鹭保证。父亲去世后,他谨记护鹭教诲,每年带着儿孙后辈在白鹭栖息地栽种新树。如今,他已74岁,还在坚持为白鹭守“家”。
长期以来,遵义市注重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将传承红色基因与培育良好家教家风一体推进,不断深化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创建工作,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舆论引导,建立遵义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红城有爱·法护未来”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社区家长学校等,评选出10家“幸福家”家庭家教家风宣传教育市级示范实践基地,力求让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核传递给每个家庭。
红色传承,是“遵道行义·自强不息”城市精神的传承。
今年7月,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高坪社区,一个5岁小女孩从自家二楼窗户翻出,脚踩电线,挂在窗外的外墙上。万分危急之际,周围路人赶紧冲上前,一边稳住女孩情绪,一边举起桌子搭成一道“众字型人梯”,成功将小女孩安全救下。
“这就是遵义人民对‘众’字的写法”“群众的力量,感谢他们救了小女孩。”该事件在网上引发2.8亿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