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通过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更好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近年来,遵义市文化旅游局为充分发挥文旅部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担当作用,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幸福感,以“发挥优势、示范引领、注重实效、群众满意”为原则,以“支持文化设施、培养文化人才、挖掘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供给、推进文旅融合”等五大行动为载体,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文化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凤冈县临江村民族音乐会

完善设施,夯实基础

一是加强乡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广场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以公共文化场馆分馆建设为抓手,拓展市县两级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范围。深入推进文化场馆总分馆制改革,市县两级文化场馆建立延伸服务点和分馆,为拓展文化场馆延伸服务搭建了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目前市图书馆建立分馆8个,延伸服务点个;市文化馆建立16个艺术培训基地,市美术馆建立分馆2个,县级文化馆建立分馆个,县级图书馆建立分馆个,延伸服务点个。近年来,全市个乡镇(街道)均建有文化站,个行政村建有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设置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岗人数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建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整合各方资源,提升传统文化阵地服务质量,做优做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做精做美村居(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集中集约建设、功能复合利用,为居民提供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日常生活的“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人才强基,激发活力

建立人才培养有效机制,引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鼓励县(市、区)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联合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研究机构在乡村设立文化和旅游类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开展市县两级文化人才帮教活动,加大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指导组建农村文化队伍,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大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赤水市牵手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传承人+贫困户”的模式,有效推动当地非遗传承保护和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加大对仡佬族刺绣项目的支持,分别在红花岗区深溪镇、正安县华尔山联盟村等边远地区进行仡佬族刺绣培训,通过培训刺绣技艺让红花岗、深溪镇、正安县联盟村等地贫困妇女和绣娘居家就业,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妇女就业问题。该项目在贵州省妇女联合会举办的年锦绣计划+苗绣(蜡染)妇女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中脱颖而出,在刺绣、蜡染技艺类别中,荣获全省一等奖。

仁怀市苍龙街道水塘村民族文化活动《踩月亮》

挖掘资源,提升特色

鼓励县(市、区)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主题文化形象,带动地域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文化产品,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和消费。组织开展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对外交流展演,提升乡村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大对赤水竹编、晒醋、苗绣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先后打造赤水竹编系列产品、苗绣系列产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陈列展示向市场销售方向迈进,赤水竹编成功列入首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为改善正安县坪生村茶文化挖掘不够、缺乏整体包装和旅游推介这一现状,市文化旅游局整合资源,挖掘该村乡土文化内涵,建设乡村采风美术作品展示为一体的促进民族团结宣传阵地,送文化下乡,盘活基层文化娱乐活动,让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振兴中,进一步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目前,当地群众的饮茶习惯也在改变,农忙茶、茶汤都已逐渐成为坪生村村民喜爱的特色茶饮,也成为外地游客到该村体验的打卡点。

凤冈县临江村春节文艺演出

扩大供给,惠民利民

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遵义长期实施流动文化进村服务,大力实施一批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让群众当“主角”,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培育群众自己的文化队伍,让群众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围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五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村晚”“大地欢歌”“农民丰收节”等为载体,以文明村镇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文化活动、文化展演、文化培训进乡村活动,着力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不断满足新时代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每年市、县两级文化场馆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余场次。

文旅融合,提质增效

遵义市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推动创意设计、演出、节庆会展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支持利用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培育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遵义市文化旅游局立足长脚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通过邀请全国优秀画家到长脚村采风写生助推旅游宣传,充分展现该村秀丽风景、丰富的民俗文化。通过市博物馆、遵义市美术馆举办相关展览、文旅活动等进行对外推广,以加强正安县九道水国家级森林公园、绿色生态茶园、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在湄潭县沿江村改造中,依托七星峡自然风光及一把七星刀相关的红色文化,打造红色乡村休闲旅游地。发挥乌江峡谷沿岸风光、红色文化遗址、传统村落民居特色优势,培育研学旅行、乌江观光、古寨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仁怀市水塘村充分利用余亩桃园,通过举办“赏花踏青——春季旅游主题活动”暨“桃花文化旅游节”等旅游推介活动,助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文化建设中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文/余明义

作者单位:遵义市文化旅游局文旅发展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04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