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凤冈县新建镇太河村“死”资源变“活”了,乡风民俗变“淳”了,党群干群关系开始变好了……说起近年来家乡的变化,遵义市凤冈县新建镇太河村的村民们如数家珍——宅基地、房屋、厂房、山林、秸秆、牧草等大量“死资源”变成“活资金”,群众参与集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村里的各类能人被大量选入议事会,有的还被吸纳进党组织,群众认同感增强;泥池支部探索搭建的两个议事平台,不仅分担了基层大量的繁杂事务,使村干部能抽出身来为群众提供更多服务,而且整个议事过程阳光化,从根源上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太河村按照“选、扶、活、强”的思路,积极创建组织功能强、人才队伍强、集体经济强、治理能力强、要素保障强的“五强”党组织,用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蚕桑养殖基地“我们以深化拓展服务型党组织为主线,实施了‘党群直议制’,通过规范基层党组织决策程序,搭建了村民参与的平台,逐步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共融议事体系。”太河村党总支书记冷龙胜说。据他介绍,“党群直议”在原有议事体系基础上,聚力在“自下而上”议事内容、阵地、程序、组织架构上更加精细化、具体化,让党群共议共商渠道更加有效。通过议产业、议项目、议资金、议建设、议治理,创新服务方式实现还权于民,实现了由外在服务向内在服务的转变,进而实现党的主张与群众意愿的高度统一。同时,搭建好组级党支部和组民主议事会两大议事平台,以党员、群众为议事主体,对本地重大事务实行“双向四议三公开”,取得了良好成效。种猪养殖场年,泥池组的村民们在组级议事会上各抒己见,组建了梓柏养牛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多次召开党员代表会、村民代表会、群众议事会等,积极探索如何将生态养殖业发展壮大。“我们探索实施了‘泥池生态梓柏养牛专业合作社’一条龙式的新兴产业模式,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打造‘泥池生态牛养殖小区’,做到‘勤思考、重谋划、敢担当、快行动、见实效’,以生态养殖促进乡村美、带动农民富。目前合作社有养殖户47户,存栏余头,每年可户均创收近10万元。”泥池生态梓柏养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俊明说。养牛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生态养殖业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太河村坚持村民主体,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发展模式,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转变发展动能。肉牛、蚕桑、烤烟、生猪、水产养殖、饲料加工……在如今的太河村,党员们在各自的产业领域积极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对新技术、新产品先行先试,把自己从无数次失败中得到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农户,带动产业发展、协助村民致富,全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每年收入约20万元。烤烟种植基地与此同时,太河村还通过“党建+村管事”,在全村上下推行孝老爱亲、团结邻里、带头致富、讲究卫生的良好村风,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并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的价值理念,引导基层群众转变观念,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健康、向善向上的民俗乡风。兴旺的产业、整洁的村庄、宜居的家园、幸福的笑脸……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在太河徐徐展开。“我们将坚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围绕保障民生,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建镇镇长陈启波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雨编辑韦依二审刘娟三审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