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巴掌田变整片田的幸福账本

水泥路、农田、沟渠、机器、农人……进入秋季以来,一幅现代农业田园的风景图在凤冈县进化镇大堰村徐徐展开。农机轰鸣,打破了往年村庄的宁静,这里亩高标准农田的水稻刚刚机收完,两台大型机器又开进了坝区,翻犁后抢抓时节种油菜。“以往我们村里的这些田地小而不平、四处分散,被当地群众称为‘巴掌田’‘鸡窝地’,种粮都是靠肩挑背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种植产量低,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普遍不高。”10月14日,谈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化镇大堰村党支部书记杨禄颇有感慨说,现在这里的农田都集中连片了,机耕路也修好了,甚至连不适合种粮的沙地、沼泽地都改造好了,今年种植的水稻得到了好收成。翻着手机里该项目建设初期的照片,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土地管理工程师李政伟补充道:“在接手这个项目时,我们发现需要改造的农田里还有许多沙石,村民耕种起来特别费劲,或者直接撂荒了。我们通过耕作层剥离和回填移土培肥深度达60厘米以上,现在地里已经完全适合种植粮油作物。”据介绍,年,凤冈县进化镇大堰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契机,争取资金万元,把原有的亩田地通过平整、移土培肥、沟渠配套、机耕道、生产路等配套工程建设,不但形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农业生产格局,还实现新增田地面积50亩。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进化镇大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农户户,余人。改造后,以往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的“巴掌田”“鸡窝地”实现华丽转身,变身宜机宜耕、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整片田”,优越的种植条件吸引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前来投资。“工程还没有完工,就有几家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前来洽谈,最后群众选择了一家企业,以5年签一次合同,前3年每年租金元,后2年每年租金元的价格与农户谈定。通过今年实践,亩产由以前的斤左右提高到斤以上,企业信心十足。”凤冈县进化镇党委副书记王尚昆说。企业兴、百姓富。当地村民把田租给企业后,洗脚上田,有的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又在自家的田地当起专职“产业工人”。56岁的村民袁子华有3亩地,以前种粮食、蔬菜,经常涨水就淹,天干就没有收成。现在好了,他除了每年可以收取多元的租金不说,平时就在基地上给企业打工,他大概算了一下,今年给企业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的工资就有1.5万多元。而对于67岁的村民李再明来说,下田干体力活也不适合,但对于焊接,他有一手绝活,企业专门请他维修农机,今年2万多元的工资已进了他的腰包。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巨大。这几天,走进凤冈县何坝街道水河村,一片片农田水稻收割完毕,已播下油菜。眼前的这一大片农田有亩,是当地一位54岁的农民唐龙辉以“稻+鸭、稻+油”轮作模式一个人种出来的。“以前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这里的田地会变得这么值钱。”唐龙辉感慨地说,他20多年前在家务农时,与父亲用耕牛耕地,靠天吃饭,两个人一年种10亩地都很困难,收益很少,后来不得不外出打工。前几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当地农田设施全面“升级”,田地俨然成了“香饽饽”,吸引了唐龙辉返乡租地种田。不同的是,他成立了凤冈县禾悦现代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带着企业家的思维种田,把“铁牛”纷纷请进了稻田,实现全程机械化。唐龙辉迎来了新的机遇,凤冈县神农米业主动与他联系,合作种植生态优质稻,企业免费为合作社集中采购种子等农资。农业部门还在基地开展土肥改良、新品种引进等技术服务。合作社与企业订单生产的“凤欣”牌优质大米畅销广州、重庆等市场,唐龙辉每年纯收入不下30万元。据了解,自年来,凤冈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3个,共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6.85万亩。这些新建的农田,不仅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亩均粮食作物单产不断提高,亩均收入增加元左右。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洋编辑何涛二审杨韬三审刘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17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