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贵州日报」
(上接第1版)
上世纪70、80年代,为了解决生计,万峰林的居民们以伐木为生。随着森林资源被破坏,万峰林难逃“石漠化”的诅咒,匮乏的植被、裸露的岩石、水土的流失……万峰林遭受了大自然的惩罚。在严峻生存现实的逼迫下,万峰林走上了一条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道路,历经“消耗——补充——保值增值”的曲折探索,如今的万峰林,绿树成荫,花香满园。
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饭碗”。种瓜果、办餐厅、开民宿……年,万峰林周边群众的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兴义市旅游发展中心负责人周丽介绍,今年1至6月,万峰林的特色民宿、客栈入住率超过了40%,营收约万元。
据介绍,从年至年,贵州共有12个地区相继获得国家级生态创建荣誉。观山湖区、汇川区、仁怀市、花溪区、正安县、红花岗区、凤冈县、习水县等获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称号,乌当区、赤水市、兴义市万峰林街道、观山湖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国字号”招牌。
沉甸甸荣誉的背后,凝聚着贵州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不懈努力。
建设绿色发展的“生态银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保护每一片贵州绿,让“绿水青山”的底色越来越足,让“金山银山”的成色越来越亮。
年,我省在全国创新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作为林业碳汇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的探索,项目不仅保护了林地资源,也让百姓从中获利,通过“卖空气”赚钱,切身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红利。目前,单株碳汇项目已带动全省户农户户均增收元。
森林郁郁葱葱,林下经济大有可为。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1.51%,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万亩,产值超亿元,全省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合作社等实体达1.7万个,带动万农村人口增收。
如今的贵州,生态环境越来越美,百姓生活越来越富,秀美山水成了百姓“幸福不动产”。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16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的种子在黔贵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未来,贵州将继续坚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生态文明之树蓬勃生长,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