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二”,曾是民间对从事猪牛骡马等大牲畜买卖交易中间人的俗称。他们不仅熟谙市场行情,还往往掌握着养殖治病、看相识别等牲畜养殖“偏方”。那个时候,当“偏二”获得可观的中介报酬,成为一种职业。
如今,虽然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让耕牛需求越来越少,“牛偏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随着肉牛养殖的增加,“牛偏二”这个老职业仍将大有可为。
恰好,在黔北小城凤冈县花坪街道东山社区,就有几位“牛偏二”的事迹家喻户晓,他们有别于传统“偏二”,不仅懂牛、养牛、买牛、卖牛样样精通,还干起了“免费行当”,帮养牛户买牛卖牛从不赚差价,定期上门教养殖技术也分文不取。还有,他们别于传统“偏二”的,是映照在胸前的那一抹红——党徽。
寒露至,寒意生。来到位于东山社区申家湾村民组的爱心养牛场,四面青山环保,置身山中窝凼中,更添几分冷气了。“牛偏二”也是牛场主的申修权总是在天未亮时,出现在圈舍牛栏边,查看圈里的牛是否有异样。
“牛儿出现胃口不好或鼻孔干燥、扑地不起的症状,就是生病的信号。”对于这些常见“牛病”观察预防,申修权早已“门儿清”了。
七年前,申修权从“牛偏二”干起,3头能繁母牛发展至今,一生二,二生三,不断卖出、买进,辗转几多困难艰辛,才像“滚雪球”般壮大到如今存栏56头肉牛,年卖牛46头,总计毛利收入76万元,刨去草料、人工等花销,纯赚了26万元。
养牛如何才能赚到钱?看似简单的活儿其实并不简单。
“养牛有诀窍,不是喂得越久越大就能赚钱,要掌握好‘火候’。”经过多年“牛偏二”实践,申修权逐渐摸出了道道。他说,喂牛一定算好成本账,因为几十头牛每天都在吃食,吃的是“钱”哟。所以,养牛要能够盈利,不仅要“喂得好”,更需要“卖得好”,核心还是在于要掌握经验技术和知晓市场行情。
多年摸爬滚打,从一个散养户到该地远近闻名的小康户,得到过圈舍补贴、保险兜底、金融贷款等保障的申修权,深知不仅靠个人努力,更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对肉牛产业的关心重视和政策支持。年,按程序他被党组织吸纳为一名正式党员,深深懂得独自发展养殖业艰难的他,带领带动周边群众养牛致富的念头更加强烈了。
想法有了,行动跟上。申修权从免费为附近养牛户提供肉牛养殖、疫病防治等养牛技术开始,再到无偿分享肉牛销售渠道和估价行情,逐渐鼓励带动多家村民加入到养牛队伍中来。年底,他带着周边16户村民前往遵义、铜仁等地考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及经营管理模式,备受启发。回来后,他逐步带领当地群众抱团发展,凝心聚力成立了申家湾组“共创养牛协会”。
“以前我听别人说牛产业搞不得、亏得多,自己也不懂怎样去喂牛养牛,只能在家里干农活。那时候申修权来给我讲养牛,他把疫病防控、饲草种植等经验技术毫无保留的传给我,带我走上了养牛增收的道路。”东山社区马堡丫组村民何浩,如今已成了申家湾组“共创养牛协会”里的养殖大户。年他养了29头牛,纯收入突破了20万元。在申修权影响带动下,如今何浩也能够为大家免费技术服务了,他无比感激。
“资源共享,经营共管,风险共担。这就是我们组建成立协会的不变初衷,接下来我们还要发展几个党员养殖户包片帮带指导,把协会做好,覆盖更多养殖户受益。”申修权说,统一进购和卖出牛犊和肉牛、统一进行技术传授,统一购买饲料、兽药,统一进行疫病防控,统一饲养管理,协会通过“五统一”解决养殖户不会买、不会养、不会卖的问题,最小程度地减少意外损失,确保稳赚不赔。目前协会覆盖申家湾组、徐阳组、茅草坪组、马堡丫组4个村民组,共发展养牛会员58户,其中15—50头养殖大户25户,今年存栏肉牛共计余头。
其实,像申修权这样的养牛示范带动、无偿服务党员能人,在当地并非独此一人,同样的还有张佑胜、吴汉、何文鹏、张文友4位党员“牛人”,都甘做大伙儿的“牛偏二”。其中,张佑胜从年便回乡开始养殖肉牛,逐步创立了贵州省同心能繁母牛养殖场,如今养殖规模逐渐已发展到两百多头,年产值达多万元。作为申修权养牛致富的领路“师傅”,他可谓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市场熟谙。就是在他的牵总承头下,这5名党员能人养殖户共创成立凤冈县众心能繁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党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东山、关口周边多户村民纳为社员实行分散饲养,不仅提升了出栏量和养殖规模,更让村民实现了养牛增收。
“这几个“牛偏二”是大伙养牛福音,技术不用愁、销路不担心,生牛犊他们是‘接生婆’、盖牛圈他们是‘规划师’、防疫病他们是“牛医生”,牛买卖他们是‘经纪人’,还有政策补贴和政府全方位服务,我们养牛更有信心!”东山社区通园组70多岁的刘安勤老人望着他的圈舍里15头肉牛,脸上乐开了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潘树涛
通讯员牟雪松唐秀茂
编辑蒋洪飞
二审陈颖
三审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