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https://m.39.net/pf/bdfyy/深秋暖阳下,地处贵州东北,大娄山南麓的凤冈县临江村碧空如洗,阡陌纵横的田畴上,村民秋冬种忙。89岁高龄的钟永友裹起厚棉服,揣上手电筒,趁着好天气去往山上的九龙水库查看。“穿过这个洞,就能看到九龙水库。”钟永友用手电筒照明,抚摸着凿砌得凹凸不平的石壁往洞深处走去。一步一蹒跚,一步一回忆。60多年前,作为临江村支书,钟永友带领村民战天斗地,硬是靠着简单的双手、简陋的工具,用近乎10年光阴,建造了水鸭子水库、九龙水库。两座水库,一个堤坝用土夯,一个堤坝用石砌,静默卧于山间,源源不断的水流进村庄、灌溉田地,为村庄注入源源生机。曾经的生存旱地,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农业产业高地,水鸭子水库、九龙水库、钟永友成了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干群一心等精神力量的具象显现,不断激励后人奋发。一问:是什么让临江村人甘用百亩良田换坡地,愿用近10年光阴凿山开渠、克服万难建水库?70年党龄的老支书钟永友说:“是初心使命。”20世纪50年代,临江村虽名为临江,却没有沾上半点“临江”的福气,缺水,是临江村人祖祖辈辈心头的梦魇。“临江村没有江,半夜打起葵杆(当地村民用向日葵杆泡水去皮处理后当做火把)找水挑。”“什么时候下雨就什么时候打田。”当地村民对水的渴求尤为迫切。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在极其困难的境地下,临江村的党员站了出来。作为当时的临江村支书,钟永友带领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展开了一场与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的坚决斗争。钟永友组织村民开群众大会,提议修水库的想法一经提出,当即全票通过。可水库选址在邻近的其他村寨,村民们在“用田换土”上犯了难,百亩良田对于本就食不果腹的临江村人而言,无疑是“心头宝”。经反复磋商,走投无路的临江村人最终决定以百亩良田换一个生存的希望。年端午前后,水鸭子水库动工修建。历时三年,水鸭子水库建成,很快缓解了临江村的燃眉之急,钟永友顾不得高兴,“要是再有个水库就能解决问题了。”原来,这个小小的水库只是解决了临江村部分土地的用水问题,依旧有不少土地由于缺水难以种出粮食。然而,还来不及筹划,钟永友就被调到乡里和管理区任职,但心里始终记挂着临江村那些干涸的土地。终于,20世纪70年代,在他不懈坚持申请下,他又回到了临江村。在一次偶然外出时,钟永友发现了“宝藏”。当时,一位临江村村民和邻近的湄潭县天城镇的姑娘订下婚约,但由于种种原因闹得不愉快,便请钟永友等村干部出面调解。矛盾纠纷解决后,一行人往回赶路时,钟永友发现九龙山附近土地湿润、茄子豆角等农作物长势旺盛。凭借临江村人天生对水的敏感,一行人停下回程脚步,原地寻找水源,找到水源后,钟永友开始盘算要把这条水源引到临江村去。年,九龙水坝正式动工,整个工程耗时近5年。九龙水库的建成,让多亩土地得到灌溉,使临江村人祖祖辈辈肩挑背驮才能吃上水的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二问:是什么让临江村人在缺少机械的年代成功实施了这一浩大工程?村民李金芬说:“是团结奋斗。”“全村男女老少纷纷参与,热闹得很。”回忆起那时的奋斗建设场景,李金芬依旧震撼良久,夫妻并肩、父子同行,兄弟姐妹齐上阵,呈现出改天换地、热火朝天的壮观场面。到处都是号子的呼喝声,到处都有奋斗的身影。“喊号子嗓子喊哑了不下3次,每哑一次都要好几天说不出话。”谈起那段艰苦岁月,钟永友嘴角常挂着淡淡笑意。大集体时代,村民们靠记工分过日子,钟永友带领村民组成“突击队”“后勤组”“运输队”等,定下工分规定,使修建工程更高效,如男性村民每日任务是公斤石方,女性村民的任务是公斤,完成后可得10分。为了赶工期,村民们甚至一度吃住在工地上,匆匆吃过三餐后,又继续一层一层夯实泥土筑堤坝、一锤一斧凿壁开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很多“土办法”令人拍案叫绝,钦佩前人智慧的同时,让人深感当时工程艰巨,任务繁重。“没有火药怎么做到的?”“用毛板栗、老房子墙泥等,慢慢尝试做的土火药。”“筑堤坝的石头抬不动怎么办?”“用树枝捆绑成Y字形,把石块放在上面,地面上洒满水以减小摩擦力,多人合力将石块拖出山洞。”“没有水泥如何砌石头还做到不漏水的?”“到村里河流里去筛泥沙,用于黏合石头间缝隙。”……“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钟永友坚定道。靠着自力更生,凭着艰苦奋斗,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水库堤坝一天天长高,临江村人念叨了好几年的水坝一个个成型,“现代愚公”们不必再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在自己手里就把奇迹干成了。三问:是什么让临江村从产业“旱”地到实现产业多点开花?进化镇党委副书记王尚坤说:“是精神的传承、力量的延续。”为水而战的临江村人如今因水而兴。年9月,临江村三新组和秀竹组又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点。一场秋雨过后,临江村三新村民组组长龚德琴急忙赶到小溪旁的集中污水处理站检查污水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转。“老一辈用血汗换来的水,我们要更加合理地利用好。”龚德琴从小听着老一辈修建水库的故事长大,用水环保、节约的理念深深烙印她心里,作为村民组长的她自觉承担起污水处理站的日常维护工作。该污水处理站系统通过太阳能发电,日处理污水20吨,让村民的生活污水、家庭养殖废水等得到科学排放,处理过的水既可以灌溉,也可以直接排放。20世纪修建的两座水库依旧润泽临江村的一树一木,是当地农业的主要灌溉用水,临江村实现了“稻+菜”轮作,四季不停歇,成为有名的“临江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平均每亩地产出余斤香谷,比种植其他水稻多收入余元。今年初,龚德琴成立了“贵州香临三新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初试市场便收获颇丰。“今年收入了10余万元。”龚德琴笑弯了眼。不仅如此,临江村还意外收获了另一笔财富。有山有水、有洞穴有故事的九龙水库成了旅游景区,游客们有的为风景而来,有的慕故事而至。临江村兴修水利的过往映照着“三个务必”的重要要求。如今,不再因水而困的临江村人,在构想实现一个个乡村振兴梦:石旮旯里,冯健返乡创业种玫瑰,涉足开发玫瑰精油护肤品、饮品等领域,带动农户近户;龚德琴计划在茶树下试养殖土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卢世容编辑蒋洪飞二审杨柳三审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