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何静,是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派驻遵义市凤冈县的一名科技扶贫干部。从年以来我一直为凤冈县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把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毫不保留地教授给桑农。
我帮扶的进化镇沙坝村村民黄志友是特困户,年他家栽了10亩桑树,年春季,我在走访中得知他家没有蚕房养蚕,我就带上我的学员们把他家的院坝用塑料纸围上,搭建了简易大蚕养殖室。并与凤冈县沙坝村杏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玄胜协商,免费赠送给他家0.5张共育好的小蚕,放在院坝地上饲养。15天里,我早中晚都前往他家耐心指导,黄志友也由此收获了养蚕的第一桶金元。 年至年黄志友每批次养蚕0.5张,一年饲养6-8批次,一年养蚕收入元左右。我与村支两委一起积极争取政府项目扶持,年底给他家建了新蚕房,面积45平方米。年,他家每批饲养1.5张共育好的小蚕,养了8批次,年养蚕收入达1元以上。他逢人便说:“我家能改变得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蚕业所的何老师。”
沙坝村村民黄超是九零后创业青年,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年,他开始栽桑,年7月开始养蚕,每季养8张,一年养8批次,在我线上线下耐心指导和服务下,他掌握了养蚕技术,现在他家一年养蚕收入10万元以上。同时,他在桑园林下养鸡、养猪,家庭年收入总共40万元以上。年7月,黄超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现在,他成了凤冈县群众学习的榜样,县领导及镇领导经常带人到他家参观学习,蚕期他还经常指导农户养蚕,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土专家。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科技扶贫干部,把技术教授给农户,增加农户收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经常和学员们说:“不怕你们学到我们的技术,而是怕你们不专心学而学不到位。”我把课堂授课和实际操作相集合,从桑树的栽培管理、桑树的病虫害防治、蚕房修建注意事项、消毒防病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为凤冈县培训了一批优秀的“二传手”,如今,这些学员都能独当一面指导农户了。
经过这些年辛勤的付出,竭力帮扶,凤冈的张种单产量从原来30kg提高到了50kg,提高了桑农养蚕积极性,大大增加了桑农的收入,改变了桑农栽桑挖桑的现象。凤冈的养蚕规模由年的亩9户增加到了年6月的亩养蚕户户。 年,凤冈县县政府更加重视蚕桑产业了,今年11月底已新栽桑园2万亩,准备到年3月底打造成为5万亩的蚕桑大县。凤冈县把蚕桑产业作为凤冈县的白银产业,政府和农户观念的改变与这些年来我们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现在无论到哪家桑农家,他们都会面带笑容、亲切地叫我一声“何老师”,这是我最欣慰的事。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维维
编辑周睿
编审杨仪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