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作风,有人说:“他也就是说说”。收集中医民间药方,争取非遗传承,有人说:“短时间内,急不来,得一点点干”。“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最终形成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供有利于居民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的服务,有人说,“步子大了些”……
然而,这些人们眼中的“硬骨头”,仅仅八个月,被袁沁一个个啃了下来。
其间一幕幕珍贵画面、一个个感人故事,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袁沁在卫健岗位上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每一个瞬间。
慰问看病群众
内涵提升、作风、党建,哪样都不能马虎
“坐不得,我腰椎老火”“颈椎痛”“肩周炎发了”……走在卫健局办公室走廊上,这些声音入耳,更入心。
年10月,袁沁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任务,调任凤冈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听到这样的声音,心痛了。
这两年与新冠肺炎疫情拼斗的卫健干部,长时间“5+2”“白+黑”的工作导致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职业病”。
“当务之急,必须在卫健系统内开展好太极拳、国标舞、读书会、健康乐跑等活动,没有好的身体,全县45万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谁来守护?建春,干部整体内涵提升工作马虎不得,你亲自抓!”袁沁与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黄建春商量如何干好卫健工作时嘱托道。一月后,“颈椎、腰椎、肩痛”的叹息声已远去,干部职工个个精神倍儿棒。
事情都有两面性,就看怎么干。年初的一天,蜂岩70岁的已出列贫困户刘中医院看病,在寒风中站了半个多小时,医院的大门,理由竟然是老两口没有智能手机,扫不到行程码。
袁沁痛心地怒斥值班干部:“看病救人之地,居然机械执行指令而不顾群众病痛!谁人没有父母?”
其实,走进卫健局,袁沁就感受到了卫健系统医疗纠纷多,群众投诉多,服务态度差的“两多一差”现状,并下定决心开展“作风建设年”系列整顿,内强纪律,外促服务。
六月底,卫健系统的热线从年第一季度的件,下降到了第二季度的58件,群众满意率实现了%。
“医院该有的样子嘛!”今年5月,医院看病的蜂岩镇已出列的贫困户刘中跃,体验到心中想要的那种优质就医服务,想着上次的遭遇,眼泪差点滴落……
“今天我要到政务中心窗口去坐班”,每个月袁沁都要挤时间到政务中心业务窗口去坐班,帮群众解决困难。常常有同事问,“您都这么忙了,为什么还要亲自去窗口服务呀?”他的回答每次都是一样:“我是穷孩子,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袁沁始终着力推进党建工作,从细处着眼、小事入手,不搞“盆景”、不作“摆设”,筑牢战斗堡垒,全面提升了该系统党建和干部工作质量。
只要你进入县镇(街道)医院大厅,在服务窗口,在病房,你总能看见一个个带着红袖标的人,这是全系统24个党支部化整为一,似一面面党旗飘扬在为民服务岗台上,使得“医味”和“党味”得以有机融合。
“同志,请问……”“‘找红袖标就对了’那是党员代表!”医院最温情的对话。
全力收集中医药方,不能犹豫,没得商量
“谢谢医生……”7月8日下午3时,医院,一位接受理疗的市民,在接过中药汤剂时连声感谢。“药是根据你身体情况专门制作的,等温度合适了一定要及时喝。”医生再次叮嘱。
就在此时,医院门诊大厅里,前来理疗的不少群众也在挂号或取药,接受优质的理疗服务。“每次理疗,理疗师都会边给我做理疗,边和我拉家常,真的很暖心!”一位市民说。
在群众倍感暖心的背后,是袁沁在卫健系统广泛开展“治未病”工作以来,发挥自身中医药优势,全力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缩影。
从最初的“针灸、拔罐疗法、刮痧疗法”到因地制宜通过刺激人体一定的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从面向普通亚健康群众到为疑难杂症群众“量身定制”理疗处方。这些细微处的变化,医院理疗的市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这与袁沁工作经历分不开,在工作中,袁沁发现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亚健康和疑难杂症患者已逐渐增多,特别是近几年,以几倍增速递增,其增速实在不容小觑。
“全力收集中医药方,不能犹豫,没得商量”自袁沁进入卫健系统一边收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医药方,汇集历代名家临床经验,研制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一边着手调研,建立“治未病中心”相关事宜,历经数月的反复论证,6月25医院,全县唯一的“治未病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这里汇集了多名医德高尚、造诣深厚的老中医专家,大力发掘针刺、灸法、推拿、敷贴、理疗等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诊疗技术扩大到50余种,成为亚健康人群和疑难疾病患者首选的绿色疗法基地。
《黄帝内经》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用袁沁的话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医院将中医药治疗贯穿于患者治疗全程,辨证施治,灵活应对,“治未病中心”将形成独具特色的治疗体系。
“县抓龙头,镇(街道)抓科室、村抓两法”,建立和完善县、镇(街道)、村三级中医网络。医院专家罗勇一拍即合。结合“名医”“学科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及“师徒结对带教”“县镇(街道)重点(特色)专科建设”等工作,创新发展全县中医药传承精髓。
目前,全县15个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乡村医生参加中医学历培训达95%。全县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使用中医药。
只要心里装着百姓,路子就找得准,事儿就能干成
六月的骄阳,仿若新民群众的心般炙热!
“家门口终于可以看病了”
“30年缺医少药啦,今天齐了”
6月26日,在王寨镇新民社区,新民社区医疗服务点正式运营……这是袁沁自年10月担任县卫健系统党委书记以来,村级发生的直观变化。
就在去年底,还有很多人怀疑“这能行吗?”,只因这个医疗服务点迟到了30多年。
“哪次啃‘硬骨头’没有这样的疑问?”袁沁说,只要心里装着百姓,路子就找得准,事儿就能干成。
新民社区多人口,来县城治病坐车都要行几十里,买药还得去镇上卫生院,看病买药都不方便,还增加成本。
服务点,谁来承接?医护人员从哪里来?建设资金怎么筹集?……就这样,遇到的问题逐一解决,各项工作快速推进,直到营业。
同时,袁沁收集整理全县镇村调研资料、研判分析,决定抓公卫示范,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精准融合”对农村按照区域进行网格化划分,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基本医疗为公共卫生提供服务、公共卫生为基本医疗兜底,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深度整合,彻底解决了“三少一好”(少生病、少看病、少花钱、看好病)的难题。
目前,全县14个镇(街道)已经划分了0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公卫人员包保,网格里的每一名患者都有医务人员服务。每个镇(街道)都建成了健康体检服务中心,今年来已经免费体检人,占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的52.46%。
“医生、护士也是人,长时间高压工作,身心都很疲惫!”在卫健系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这位专家倾诉,警醒了袁沁。
他把这次座谈会收集到的情况整理好,结合平常调研,梳理了向组织汇报,立即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施行县内干部双向签约协议。即每个科局级及以上领导挂包一名主治以上的专家医生,贴心关爱他们;相反,每名医生要签约一名领导,负责引导和指导干部健康的生活,规范干部生活习惯。自施行以来,该签约协议机制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医生的认同、点赞。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负组织重托”袁沁常常感叹,这个用党的理想信念浇灌成长起来的干部,始终在践行最初的誓言:“一辈子跟党走,一辈子为人民!”
通讯员 汤莉杨净
编辑安荣波
编审夏艳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