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能以一名驻村扶贫干部身份加入这场脱贫攻坚战役,是我最大的幸运。
我叫罗勇,是凤冈县残联干部。年7月,我作为新增派的驻村扶贫干部进驻凤冈县残联挂帮的进化镇红安村驻村,由此开启了我的驻村扶贫工作。
罗勇(右)走访村民
作为县残联的增派干部,我的扶贫任务多了那么一点的“特殊”,那就是绝不能让贫困残疾人家庭成为红安村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后难啃的硬骨头。 红安村全村总共有户,人。光是残疾人就有人,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36人,在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就有残疾人家庭贫困户29户。 为了让政策福利惠及这些残疾家庭,我不畏山路险峻,去到每一户人家了解情况,再将其汇编成册,上报县残联,从而制定帮扶方案。
罗勇(中)走访村民
由于工作认真、幽默风趣,我很快有了很多朋友,我尊重大家,他们也都爱和我讲知心话,比如哪户不该领救济,还有谁家地里不锄草……我从田间地头获取了大量的农户一手信息和丰富的草根文化。 俗话说,“食得草根、百事可为”,我很快就融入了红安村这个大家庭。 走访中,遇有家庭不合睦的,我就变走访为家访,进屋喝口茶、留下来吃顿饭、唠次嗑,就能成功化解一次矛盾纠纷。
罗勇(左一)走访村民
红安村山场大,村集体经济薄弱,留守老、弱、病、残多,造成了土地撂荒现象严重。通过思考,我建议大伙搞庭院经济,虽然规模小,但风险少,既能积聚种养经验,又能为下步壮大产业规模打下基础。 村民们发展产业缺人脉,因此如何引导是关键,在开好群众会的基础上,我充当起农户与部门间的联络员,我通过联系县残联业务股,把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的两户指标给新华组余明海和李仕辉两户,支持他们发展林下养鸡,当年这两户人家每户就实现净增收元以上。 我还与第一书记一起多方联络,促成了全村余亩的新植茶园项目落地,一石激起千层浪,新华组残疾农户蔡哓家跟着把平方米的老旧房改成了鸡舍、杨秀德新增了几头母猪、村民杨秀能新修了18间母猪圈舍…… 在我和新华组人共同努力下,他们组刮起一场强劲的“种养风”。 驻村这一年,我用努力和艰辛诠释着一名驻村干部的扶贫帮困情怀,赢得了村民的认可,驻村帮扶虽说是短暂的,但我必将竭尽全力,不负这一段宝贵经历。 罗勇,男,年7月,作为凤冈县残联增派驻村干部被选派至凤冈县进化镇红安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至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洋整理编辑孙文竹编审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