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长流不息
石桥岿然屹立
?点击下方绿标收听音频?
文
申翔?播音
吴杰
桐梓河由在魁岩脚下北来的溱溪和东来的洋江河(也称天门河、杨家河)相汇而成,并一路西去在习水境内汇入赤水河。
在桐梓河汇两水而成后流经城南约一里处,有一处地名叫官渡河,河上有座桥叫官渡河桥或官渡桥。官渡河本无此名,更无此桥,它的得名和桥的修建以及在此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堪称一部贵州交通发展的历史画卷。
▲桐梓县城全景(胡志刚摄影)
桐梓河流经桐梓城南,过去人们南来北往必须涉水而过。元天历二年(年)由于元庭内部帝位之争,四川平章政事囊加特叛元,率军进攻猫儿垭(今酒店垭),播州宣慰司、杨氏十八世土司杨燕礼不花开关迎降,引川军至乌江北岸。这场元庭内争最终由元八番元师楚克图和储王伊鲁克会兵于乌江击败囊加特,杨燕礼不花归降。此役将贵阳、遵义、桐梓、綦江的线路联通,纵贯川(渝)黔的大道定型,至此起于重庆,南行经播州达贵阳的道路沟通,元四川行省与湖广行省的重要干线形成,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驿道。
元代在这条南北向的驿道上建了十四个驿站,以强化对该地域的统治,并为过往军队、官吏、学子提供食宿。而元代在桐梓设立了播川驿,为方便士农工商过河,在城南桐梓河渡口设立官渡。过去叫官渡的地方较多,也就是官家拿出一定银子雇用船家在此摆渡,方便路人过河,当然也同时向过往商贾征税。官渡由此而得名,也叫官渡河。
▲川黔驿道木交坡桐梓
随着清代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只用小船摆渡过客的方式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清康熙中叶,由僧人募修在官渡河建桥,但规模不大,且洪水过境经常损毁。后来由于川盐入黔,这里成为四大盐岸綦岸盐入黔重要的陆路通道,道光六年(年)桐梓知县朱德燧劝募主修,于道光二十二年(年)修成宽4.6米的多孔石拱桥,取名惠涉桥(是方便过河之桥的意思),因桥有七孔,民间也叫七星桥。
时光回转到了民国年间的年。从赤水走来,踏上官渡桥南去贵阳出任贵州省省主席的桐梓人周西成上任伊始,便立志开挖公路(当时叫马路),并在贵阳挥下了在贵州兴建马路的第一锄。周西成在任三年,在行军作战之余,除了兴建了贵州第一所大学,让贵阳人第一次见到了电灯,创医院,第一次要求全省各县修志、建图书馆,第一次举办了贵州历史上的现代运动会,总之,他在贵州开创了很多第一,要把他说成是把贵州带入现代生活的第一人也不为错。更难能可贵的是短短三年规划修建了贵东路(贵阳到湖南)、贵南路(贵阳到广西)、贵西路(贵阳到云南)、贵北路(贵阳到四川)以及一些支线马路多里,修建完成余里。而官渡桥正是位于贵北路上由贵阳至遵义桐梓去赤水、重庆的必经之地。为方便通行汽车的需要,将原来的古桥又扩宽了五米,并更名通义桥。虽然桥名变了,但民间仍称官渡桥。现在若行至桥下,两个时代所建桥的不同痕迹仍然清晰可见。
建国后,政府为解决葫芦坝万亩产粮区灌溉,开建了天门河大堰,引天门河(洋江河)水至葫芦坝等,而大堰引水渠通过官渡桥,成为行人、汽车过水的奇观。当时宽、深均逾米的渠水通过古桥,行人和汽车的重量居然古桥能承载,可见古人建桥的智慧和过硬的质量。
▲官渡桥桥头石碑文述桥史
这座桥(实为两座)分别经历了近两百年和近一百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也成为遵义、贵州乃至中国交通变化发展的见证。
这座桥建成以来,上面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更成为桐梓人饭后茶余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年1月10日,中央红军攻占娄山关后迅速进军桐梓。打铁匠出身的杜少云等人相约乡人数十人到官渡桥欢迎红军。杜少云后来成为红军在桐梓创建的南郊革命委员会主席。红军离开后,杜少云怀揣那颗苏维埃大印沿九坝、吼滩、梅溪河、东皇殿追赶红军,最终未果而返。但十四年后的年,杜少云再次组织群众带着鞭炮赶到官渡河桥,把解放军迎进了桐梓城。
▲川黔公路72道弯,桐梓路段(胡志刚摄影)
如今,川黔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铁路过境桐梓,超级大桥、超长隧洞穿大山、越深谷,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人流、货运,彻底改变了过去客货运输仅靠川黔公路运输的局面,官渡河桥也仅仅成为县城内的通道,但它在历史上的功用人们会永远铭记。
河水长流不息,石桥岿然屹立。官渡桥问世以来看惯了桥上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人行车过的历史变迁,这座桐梓河上的第一桥,也成为贵州交通变迁的见证。
审核:邹杰
音频支持:凤冈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丁一、郑也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