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寒冬,记者来到凤冈县进化镇沙坝村“黄精”种植基地,发现,这里原先光秃秃的荒石地变得绿意盎然,一块又一块不连片的山旮旯地里种满了葱葱郁郁的“黄精”,长势非常喜人。黄精,学名老虎姜(别名白药子、盘龙七、算盘七、鸡头参、山姜),因具备食用药用两种用途,具有润肺养阴、健脾益气、祛痰止血、消肿解毒等众多药用功效,而被消费者、中药材销售市场“青睐”,常年呈现供不应求的火爆销售局面。
黄精
在凤冈县沙坝村,有近亩的黄精种植地,通过当地老百姓辛勤培育,现今,黄精种植已是第二个年头。沙坝村村民郑国礼是村子里的黄精种植大户,也是返乡创业代表,通过流转土地,他种植了近亩黄精。
郑国礼查看自家“黄精”
“黄精,现在鲜货市场价在8元钱一斤左右,加工后的干货能卖到将近五十元钱一斤,一亩地能产一万多斤黄精,毛利润能达到8万元钱以上。”郑国礼说,对于这样的产业,他下了大决心去种。其实,真正让郑国礼这些黄精种植户吃下“定心丸”,得益于政府帮助和技术支持。年3月,为支持沙坝村黄精产业发展,在沙坝村村支两委的积极帮助下与进化镇党委政府实地调研后,以郑国礼为首的种植户们得到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支持,用以硬化1公里长产业路、蓄水灌溉池、购买黄精烘干机等相关生产材料。
扶贫资金硬化的产业路
并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黄精种植户们还得到凤冈县科技局与进化镇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技术指导与培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黄精生长期一般是五年左右,在这期间,种植大户郑国礼并没有闲着,依托各级政府部门帮助,他与“遵义博士工作站(遵义师院)”达成合作意向,建成中药材附加值研究基地,前往外地考察黄精种植与销售市场,提前为黄精销售铺好了道路。“自己蛮干和有技术支持、指导是两个样子。”郑国礼说,起初,不懂种植技术,走了不少弯路,现在好了,依托多方帮扶,他安心多了。沙坝村是凤冈县有名的蚕桑种植大村,在提升种植地利用率上,当地村民还将桑叶与黄精一起套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空间利用率,这样一来,在黄精漫长的五年生长期内,种植户们也能依靠发展蚕桑产业,承接经济过渡期。
辛勤劳作的沙坝村村民
时下正值冬季,是黄精的冬管期,但沙坝村的田间地头,依旧能看到勤奋劳作的黄精种植户,他们不时除草、不时施肥。精心打理自家的黄精种植地,祈盼着五年种植期满,收获丰硕效益。郑国礼告诉记者,天道酬勤,人只要勤快、踏实肯干,就一定有美好明天。除此之外,郑国礼的黄精种植基地里,还聘用得有两位贫困户打理黄精,依靠务工收入,每一位月收入都能达到近0元钱,在带动当地村民发展黄精种植上,郑国礼也毫不吝啬的将种植技术教授给大家,实现了大户带小户,团结一心让石旮旯地生出“黄精致富花”。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李洋
编辑孟锦群
编审郑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