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最近,凤冈县亩以上坝区上演丰收大戏。
站在坝区最高处九龙栈道俯瞰,满目翠绿,宽阔平坦的机耕道纵横在坝区中。蔬菜种植地里,萝卜、蒜苗、白菜、香葱、香菜等各类精品时蔬应有尽有。田间地头,处处是辛勤劳作的群众,采摘、装运、称重,热火朝天。
“只要有菜,根本不愁卖。空气清新、村民淳朴,土地肥沃,水质干净,凤冈的确是搞双有机蔬菜产业绝佳圣地,但投资环境好,政府服务到位才是我投资的真正驱动。”站在蔬菜坝区,来自山东的蔬菜老板孙伟看着收菜的村民说。
现在,各大城市的蔬菜销售商只要从网上知道孙伟的蔬菜快成熟,就会到基地预订,价格比普通蔬菜每斤还要高两三块钱。只因坝区自然条件好,水源充足,通过整体改良后土质更好,一亩地一年种三季,经济效益大概两万多块钱一亩,销路不愁。
最近,凤冈县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亩以上坝区建设为抓手,以全域有机和全产业链有机(简称“双有机”)为引领,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实施“一坝一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发展“双有机”产品,纵深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强力推进脱贫攻坚清零行动,巩固脱贫成果。
图为有机莲藕采收现场
34个坝区,走绿色产业化之路
近年来,该县一直坚持“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加之,凤冈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米,年均气温15.2℃,森林覆盖率达6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肥沃,富含锌硒,是打造双有机产业的最佳地。
如何利用好坝区资源,推动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为脱贫攻坚清零行动,巩固脱贫成果护航?
立足至年累计脱贫的户人,以及今年已脱贫清零的户人所在区域优先的原则,积极开展亩以上坝区调查。县农业农村局与县自然资源局、统计局联合迅速展开全面核查工作,对坝区土质、面积、交通、涉及的村、农户数以及坝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基础条件等进行全面调查。经过反复调研和核实,发现全县亩以上坝区为34个。
紧接着,根据“一坝一策”的工作要求和各个坝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凤冈按照“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的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了34个坝区的实施方案。
据统计,全县有机粮食种植为主的坝区有15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坝区12个,兼而有之的7个,其中进化镇7个、永安镇1个、绥阳镇4个……。
结合贵州省加快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凤冈县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遵循“五步工作法”,以“四新一高”为指导,大力发展“双有机”产品,推进亩以上坝区建设。
截止目前,全县有亩以上坝区34个,其中样板坝区1个,达标坝区11个,一般坝区22个,坝区面积.6亩,可利用耕地面积.6亩,涉及12个乡镇户人,其中包括今年脱贫清零人口人。
图为农民正在收割水稻
聚集有机产业,力促产品提质增效
“坝区建设好不好,关键就看产业强不强,就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始终坚持“双有机”理念,打造有机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该县县委书记王继松表示。
如何聚焦优势产业,促进提质增效?
着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基层党组织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以产业发展成效推动主题教育落实落地。坚持不懈以“2+N”产业布局为依据,围绕茶、牛、蔬菜(辣椒)、食用菌、蓝莓、蜜蜂等12大特色优势产业继续稳步扩大规模,因地制宜调整坝区产业结构,打造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良心产业,有机凤冈”公共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是关键。目前,该县坝区内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民人数人。
临江坝区作为样板坝区,先行先试,流转土地2余亩,并采用“绿色稻+”、“烟-蔬”轮作两种模式,高效种植蔬菜香葱,蒜苗,养殖田蛙,实现坝区亩产达元以上。
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已打造“凤冈锌硒茶”“琊川贡米”区域公共品牌2个,“仙人岭”“野鹿盖”“魅力黔茶”“娄山春”“风欣”“玛瑙山”“乡黔妹”等企业品牌15个,完成绿色食品认证30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5个。
图为蔬菜基地
搭建产销平台,稳定增收农民笑
秋日浓的凤冈,处处是耕种的喜悦。中心村蔬菜种植基地里,当地村民们正在忙着翻地、拉沟、打窝、施肥、移栽……不一会儿,一片片的卷心菜苗林立田间。
这边移栽菜苗如火如荼,那边技术讲解有声有色。
另一旁,十几个贫困村民认真倾听割草机、起垄机使用技术培训的讲解之后,便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农耕画卷。
这只是凤冈因地制宜发展具有优势的农业单品,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形象品牌化、流通信息化,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一个场景。
为全方位推动主题教育落到实处,该县明确了34名“坝长”,组建了驻坝农技专家技术团队,采取“理论教学+田间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手把教贫困村民耕种、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为坝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创新农银企试点,引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坝区建设,持续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84万元。
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多次组织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等活动,发展“订单式农业”,建立稳定购销合作关系,实现产销精准对接。深化推进“凤货出山”“凤货入沪”等行动,组织企业广泛参加农展会、推介会等展销活动,着力在打好生态牌上做文章。
线上线下销售双通道。大力建设互联网经济,依托大数据技术,做好坝区农产品信息收集整理,及时为供需双方提供有效信息。搭建网络营销平台,入住淘宝、京东等平台等方式销售农特产品,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据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刚介绍,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来,有效带动坝区周边群众户实现户均增收0.9万元,在保障脱贫清零的同时,稳定了脱贫成果。
“乡村美了,腰包鼓了,百姓笑了。”村民们看见家门前的美丽环境和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说到现在的幸福生活,脸上笑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