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牛产业让我过上了牛日

每当看见这几十头牛,我都不禁感慨万千,真不知道前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也万万想不到如今我的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我叫申学忠,是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泥高镇高炉村黄河组的一个村民,这些年靠着养牛过上了“牛”日子。   年,因父亲常年生病,家里原本不多的积蓄全部花在看病治疗上。我们夫妻俩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只能做点力气活,根本挣不了多少钱,考虑要照顾家中生病老人和孩子,心里也放心不下。驻村干部黄主任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后,宣传了当时的政策。也是这年,在村民代表大会的评议下,我家被评为了贫困户。就这样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了我家,帮扶干部、村里面也是为我家操碎了心。     年我的帮扶干部黄主任提议说我们高炉村地盘大,生态环境良好,可以考虑发展养殖业。我心里想着,不可能一辈子打工,早迟都要回来,养殖应该有出路。

与其在外辛苦下力还不如回家辛苦点搞养殖,于是我就和媳妇商量用打工剩余的收入回家发展养牛的产业。

首先,我到凤冈县绥阳镇了解一些关于养牛的技术和销售情况。随后,我在第一时间把养牛的想法告诉了帮扶干部,得到了他们大力支持。说干就干,我便借钱盖起来了平米的牛圈,投放了20头繁育牛。

毕竟第一次搞这个养牛产业,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但好在村里面镇里面都十分重视,经常叫农牧专家来给我指导,才能让我发展得如此顺利。   以前卖牛,牛贩子只要听到是高炉村卖牛,他们都要以运输困难为由砍价至元。虽然心里有太多的不情愿,但也没办法,只能眼睁睁让别人挣点“交通费”。谈起从前卖牛的情景,我只能说充满了心酸和无奈。     现在不一样了,6米5的硬化路四通八达,不管从县城来还是从镇里来都是一样的价格。更何况,我的牛喂养饲料少,基本都是原生态的草食牛,肉质更好。

靠发展养牛产业,年我成功脱贫了。

虽然起早摸黑也累,但还是比打工强不少,最主要是每天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苦点累点我两口子都觉得值。这几年,周围邻居亲戚看到后,也想跟着我养牛。对此,我也尽力帮助大家,有啥技术上难题都帮忙支招。

现在我养殖了42头繁育牛,年收入有个十几万,牛产业也让我过上了“牛”日子。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浩宇

编辑潘晓飞

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70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